《伤寒杂病论》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成就
鸿篇巨制,名传遐迩
《伤寒杂病论》(下称“本论”)是伟大医学家张仲景(150—219年)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结合自己和民间经验撰就的不朽传世之作。后世林亿等校正时分作治外感病为主的《伤寒论》和治杂病为主的《金匮要略》。
1.1 注家蜂起,赞誉不断
- 《伤寒论》:成无己穷50年精力,博引《内经》诸说,注解《伤寒论》10卷,卓然成为注解伤寒的大家。《伤寒论》道乃大行,注家蜂起,迄今不下500家。
- 《金匮要略》:《金匮要略方论·原序》云“活人者,必仲景之书也”。朱丹溪谓之“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”,“引例推类,可谓无穷之应用”。
1.2 评价总结
古今中外,众多医家对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有着高度评价,如徐大椿、吴鞠通、任应秋、刘渡舟等,皆综集前贤见解,砥砺后学之语,颇发人深省。
理法方药,浑然一体
2.1 证型鉴别,条分缕析
- 六经辨证:六经辨证的实质和意义在于脏腑和八纲辨证内容的结合,为后世的辨证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- 少阳病:确立少阳病是仲景独具慧眼处,实补八纲辨证之未逮。
- 发热:六经俱见发热,各有不同,如太阳病发热恶寒,少阳病往来寒热,阳明病但恶热、潮热等。
2.2 治疗法度,灿然大备
- 汗法:《伤寒论》虽未提及“八法”,但确将临床基本治疗大法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八法融汇于诸篇经文和附方之中。
- 方药剂量:仲景方药剂量讲究,如桂枝汤加量即为桂枝加桂汤,治疗太阳表邪犯里之奔豚;四逆汤重用附子,倍干姜,治疗阴盛格阳之证。
2.3 方药制剂,匠心独具
- 炙甘草汤:炙甘草、生地黄、麦冬、阿胶、人参、桂枝、姜、枣等药,根据病证变化,加减化裁,极其灵活。
- 剂量讲究:如桂枝汤加量即为桂枝加桂汤,治疗太阳表邪犯里之奔豚;四逆汤重用附子,倍干姜,治疗阴盛格阳之证。
启迪后学,功勋卓着
3.1 金元四家,各有所宗
- 刘完素:主寒凉,即以白虎、栀豉法修饰。
- 张子和:主攻下,即以陷胸、十枣诸方化裁。
- 李东垣:主温补,即以理中、建中之旨运用。
- 朱丹溪:主养阴,即由其复脉、竹叶方剂变通。
3.2 温病学派,伤寒奠基
- 王安道:提出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病因之不同。
- 叶桂:提出卫分、气分、营分、血分等概念。
- 吴鞠通:提出温病传变规律,为温邪由上焦→中焦→下焦预示着邪气之由浅入深,由表及里,自实而虚发展。
3.3 仲景之学,今放异彩
- 蒲辅周:穷究经旨,誉仲景为“天纵之圣”,大胆实践,将治疗大法“八法”之应用,规范为矩度森严但又贴切之“汗而勿伤,吐而勿缓,下而勿损,和而勿泛,温而勿燥,寒而勿凝,消而勿伐,补而勿滞”。
- 程门雪:宗“轻可去实”治则,对轻寒微热者用桂枝汤,桂枝仅0.3~0.6g,同炒白芍,用于“引营出卫”或“柔营强卫,入营和卫”。
- 陈达夫:所撰《中医眼科六经法要》,是他50年临床实践中,潜心研究和应用仲景学说,总结出来的以六经辨治眼病的专着。
按语
《伤寒杂病论》不仅在理论上有深远影响,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其理法方药的结合,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