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

患者信息
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72岁
  • 病史: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史20余年,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
  • 西医诊断:2型糖尿病,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,2型糖尿病性肾病,高血压
  • 中医辨证:肾阳不足,气化失衡证

初诊信息

  • 就诊日期:2009年6月25日
  • 症状:头晕、盗汗明显,白日亦常汗出,左腹部偶胀痛,大便偏干
  • 舌象:舌胖边有齿痕略红,苔薄白
  • 脉象:脉滑稍数
  • 方剂:青娥丸合升降散加减
    • 药物:桑寄生15g,杜仲12g,川怀牛膝各12g,补骨脂12g,蝉蜕10g,益母草30g,白芍15g,土茯苓30g,茺蔚子15g,车前子包15g,芡实15g,金樱子15g,桑叶30g,龟板30g(先煎)

二诊信息

  • 就诊日期:2009年7月23日
  • 症状:多汗减轻,腹胀痛已不明显,唯劳累后胸闷,大便偏干
  • 舌象:舌胖略黯淡红,苔薄白
  • 脉象:脉滑稍数
  • 调整方剂:去芡实、桑叶、龟板,加决明子30g

三诊信息

  • 就诊日期:2009年8月20日
  • 症状:多汗及胸闷已不明显,二便如常,唯略感头晕(血压正常)
  • 舌象:舌胖有瘀斑稍黯红,苔薄白
  • 脉象:脉弦
  • 调整方剂:去芡实、金樱子、桑叶、龟板,加川芎12g,菖蒲15g,葛根15g,玉米须30g

按语

患者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史20余载,素有阴虚阳亢之证,且年至古稀,存在糖尿病性肾病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。以“阴阳互根”理论,其阴虚日久必损伤阳气,肾之阴阳必损无疑,故盗汗、自汗并存;肾虚气化失衡,失其泌清别浊之功,故清阳不升、浊阴不降,而见头晕、蛋白尿;气机不畅,则见腹部胀痛;阴虚内热,则见大便干。治当温补肾阳,兼以滋阴、升清降浊,方选青娥丸合升降散加减。方中补骨脂、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滋肾壮阳,益筋补骨;蝉蜕、益母草、茺蔚子、车前子、土茯苓等仿升降散之意升清降浊、通和内外,增强补阴益阳之效果;另配芡实、金樱子、桑叶、龟板以滋阴养血、敛阴止汗。全方恰中病机,故患者服用上方28剂汗证明显减轻,复诊时汗证已不明显,则去收敛滋阴之品,而仍以青娥丸合升降散调治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