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某痛经医案
基本信息
- 性别:女
- 年龄:24岁
- 初诊日期:2013年1月9日
- 主诉:经行腹痛5年
病史
- 既往史:6年前闭经1年后,经水来潮前出现小腹部疼痛,手足发凉,曾用西药治疗无效。
- 月经史:14岁初潮,行经5天左右,25~33天一行,素体健康。
- LMP:2012年22日,行经7天,量中等,色偏红,伴腹痛,白带色白量少质稀。
诊断
- 诊断:痛经(寒凝血瘀型)
一诊
1. 证候
- 症状:手足发凉,喜热饮,纳眠可,二便调,精神可,舌淡红苔薄白,脉沉。
- LMP:2012年22日,行经7天,量中等,色偏红,伴腹痛。
2. 处方
- 药物组成:
- 麸炒白术 30g
- 巴戟天 15g
- 炒白扁豆 15g
- 麸炒山药 15g
- 茯苓 10g
- 建莲子 10g
- 白果仁 10g
- 官桂 6g
- 益母草 10g
- 陈皮 9g
- 甘草 5g
- 用法:6剂,1天1剂,水煎300ml,早晚空腹温服。
- 按语:麸炒白术、茯苓健脾化湿,巴戟天、官桂温经调冲任,麸炒山药、炒白扁豆、建莲子以卫冲脉,白果仁通经脉,益母草活血化瘀,陈皮行气和中,甘草调和诸药。
二诊
1. 证候
- 症状:服药后手脚发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减轻,纳眠可,二便调,精神可,舌淡苔薄白,脉沉。
- LMP:2012年22日,行经7天,量中等,色偏红,伴腹痛。
2. 处方
- 药物组成:
- 麸炒白术 30g
- 巴戟天 15g
- 炒白扁豆 15g
- 麸炒山药 15g
- 茯苓 10g
- 建莲子 10g
- 白果仁 10g
- 官桂 3g
- 益母草 10g
- 陈皮 9g
- 甘草 5g
- 用法:6剂,1天1剂,水煎300ml,早晚空腹温服。
- 按语:因寒证明显好转所以继续用上方减官桂为3g,继续化湿、调冲任,活血化瘀。
三诊
1. 证候
- 症状:服药后,于昨日月经来潮,腹痛明显减轻,量中等,色暗红,无血块,纳眠可,二便调,精神可,舌淡苔薄白,脉弦。
- LMP:2013年1月21日,行经至今,量中等,色暗红,无血块伴腹痛。
2. 处方
- 药物组成:
- 当归 15g
- 川芎 6g
- 炒白芍 12g
- 生地黄 15g
- 焦槟榔 15g
- 广木香 8g
- 延胡索 6g
- 川楝子 12g
- 乌药 10g
- 香附 10g
- 赤芍 12g
- 丹参 15g
- 甘草 5g
- 用法:5剂,1天1剂,水煎300ml,早晚空腹温服。
- 按语:因为月经来潮以四物汤为底方加重行气的药,使气血调和,腹疼自止。王氏妇科依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,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用药。
四诊
1. 证候
- 症状:服药后疼痛症状消失,手脚心自觉发凉症状消失,纳眠可,二便调,精神可,舌淡苔薄白,脉缓。
- LMP:2013年21日,行经7天,量中等,色暗红,无血块伴腹痛。
2. 处方
- 药物组成:
- 王氏痛经Ⅰ号方加延胡索 9g
- 焦槟榔 12g
- 香附 10g
- 用法:5剂,1天1剂,水煎300ml,早晚空腹温服。
- 按语:继续用王氏痛经Ⅰ号方,加上香附、延胡索、焦槟榔行气。
随访
- 治疗效果: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疼痛完全消失,随访3个月经周期疼痛均未发作。
按语
- 痛经: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,甚至剧痛晕厥,又称“经行腹痛”。
- 王教授观点:痛经患者的病因多是由于寒邪与血瘀所致,所以在治疗原则上采用温经化湿,行气活血止痛为大法,自拟王氏痛经Ⅰ号方。
- 一诊:诊断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,故用王氏痛经Ⅰ号方以温经化湿,行气祛瘀。
- 二诊:寒的症状明显好转,故去掉官桂,主要以调冲任为主。
- 三诊:患者月经来潮,故主要以调经为主,采用了四物汤为主,加上行气的药,主要以调和气血为主。
- 四诊:还是按照王教授的理论治疗痛经。
- 王教授理论:注重妇女的月经生理周期的调理。用药多选用道地药材,结合炮制特点巧妙配伍,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用药纯和针对性强,主要以调养为主,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显著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