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患者信息
- 姓名: 徐某
- 性别: 女
- 年龄: 60岁
- 初诊日期: 2004年11月19日
既往病史
- 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
- 多次胃镜检查提示“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、不典型增生, HP阳性”
初诊症状
- 胃痞胀不舒,时轻时重
- 纳谷量少,餐后如窒
- 噫气则舒
- 胃冷喜食温
- 泛酸不多
- 大便干结,数日1行
- 服药不通
- 口于喜热
- 苔薄黄质偏红
- 脉细弱
辨证
- 证型: 胃弱气滞,津气两伤,和降失司
初诊方药
- 药物:
- 太子参 10g
- 麦冬 10g
- 炒白芍 10g
- 炒枳实 15g
- 生白术 10g
- 法半夏 10g
- 黄连 2.5g
- 吴茱萸 2g
- 炒谷麦芽(各)10g
- 玫瑰花 5g
- 砂仁(后下)3g
- 炙鸡金 10g
- 剂量: 7剂
二诊
- 症状变化:
- 胃部有如饥感欲食
- 食后则舒
- 大便偏薄,日行1次
- 余无所苦
- 舌脉:
- 苔少质暗红
- 脉细
- 方药调整:
- 药物:
- 太子参 10g
- 麦冬 10g
- 炒白芍 10g
- 炒枳实 15g
- 生白术 10g
- 法半夏 10g
- 黄连 2.5g
- 吴茱萸 2g
- 炒谷麦芽(各)10g
- 玫瑰花 5g
- 砂仁(后下)3g
- 炙鸡金 10g
- 川石斛 6g
- 药物:
- 剂量: 14剂
三诊
- 症状变化:
- 食少运迟
- 胀感较前减
- 噫气不多
- 口干
- 大便偏干
- 舌脉:
- 苔少质光红
- 脉细
- 方药调整:
- 药物:
- 太子参 10g
- 麦冬 10g
- 炒白芍 10g
- 炒枳实 15g
- 生白术 10g
- 法半夏 10g
- 黄连 2.5g
- 吴茱萸 2g
- 炒谷麦芽(各)10g
- 玫瑰花 5g
- 砂仁(后下)3g
- 炙鸡金 10g
- 川石斛 9g
- 北沙参 10g
- 蒲公英 10g
- 药物:
- 剂量: 14剂
四诊
- 症状变化:
- 胃胀减轻
- 烧心不显
- 口干
- 大便略干
- 舌脉:
- 苔黄少质红
- 脉细滑
- 方药调整:
- 药物:
- 太子参 10g
- 麦冬 10g
- 炒白芍 10g
- 炒枳实 15g
- 生白术 10g
- 法半夏 10g
- 黄连 2.5g
- 吴茱萸 2g
- 炒谷麦芽(各)10g
- 玫瑰花 5g
- 砂仁(后下)3g
- 炙鸡金 10g
- 川石斛 10g
- 北沙参 10g
- 蒲公英 10g
- 炒六曲 10g
- 药物:
- 剂量: 14剂
五诊
- 症状变化:
- 胃痞缓解
- 间有泛酸
- 食纳复苏
- 口干
- 大便略干
- 舌脉:
- 苔黄少质红
- 脉细滑
- 方药调整:
- 药物:
- 太子参 10g
- 麦冬 10g
- 炒白芍 10g
- 炒枳实 15g
- 生白术 10g
- 法半夏 10g
- 黄连 2.5g
- 吴茱萸 2g
- 炒谷麦芽(各)10g
- 玫瑰花 5g
- 砂仁(后下)3g
- 炙鸡金 10g
- 川石斛 10g
- 北沙参 10g
- 蒲公英 10g
- 炒六曲 10g
- 全瓜萎 12g
- 药物:
按语
- 本例为“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、不典型增生, HP阳性”患者,病史长达10余年,也表现为胃痞。但与前案所异的是,本例胃虚以胃津气两伤、并出现热象为特点。本证寒、热、虚、实错杂,多证并呈,治疗颇为棘手。
- 周老在初诊时选用参、麦、芍以酸甘以化阴,积、术、夏、砂、玫瑰、鸡金等以健运脾胃、并能通利腑气,更选少量连、英组成左金丸,取黄连之苦寒以清泻胃热、吴茱萸之辛热以开郁结,全方酸、甘、辛、苦、寒、热并用。药仅7剂患者腑气已通,胃气得顺,竟能知饥、便畅;三诊、四诊时寒象已尽,以津伤虚热为主,故去吴茱萸,加石斛、沙参、蒲公英,胃胀得以逐渐缓解;至五诊时胃痞胀诸证均基本消失,守法巩固。
- 周老本案5次诊治过程中,用药加减得当,祛邪顾正步步为营,有章有法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