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某乳腺癌根治术后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:程某,女,34岁
  • 初诊日期:1990年4月11日
  • 西医诊断:左乳腺癌术后,左肺转移?
  • 中医诊断:乳岩(气血两虚)

初诊(1990年4月11日)

1. 主诉

左乳腺癌根治术后2年,胸痛1个月。

2. 病史

1988年1月做“左乳腺癌根治术”,其间曾多次进行化疗。

3. 临床表现

  • 神疲倦怠乏力
  • 欲恶
  • 不咳无痰
  • 纳可便调
  • 面稍苍白
  • 左胸手术疤痕
  • 舌苔薄腻
  • 脉细弦

4. 辨证分析

  • 气血两虚
  • 正气大虚,无力克邪

5. 治法

大补元气,佐以消削

6. 处方
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生白术 15g
  • 败酱草 30g
  • 三棱 15g
  • 莪术 15g
  • 细辛 10g
  • 黄芩 30g
  • 巴戟天 15g
  • 仙茅 15g
  • 牡蛎 30g
  • 延胡索 18g
  • 牛黄醒消丸 4盒,1支/日,分吞

二诊(1990年5月2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左侧胸痛
  • 精神稍好转
  • 不咳,纳可
  • 无恶心感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  • 外院胸部CT示:两肺中叶散在性结节阴影,考虑转移灶可能

2. 处方
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三棱 15g
  • 莪术 15g
  • 细辛 10g
  • 黄芩 30g
  • 巴戟天 15g
  • 仙茅 15g
  • 牡蛎 30g
  • 延胡索 18g
  • 继以上方7剂

三诊(1990年8月29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神疲乏力
  • 纳可
  • 大便少
  • 无恶心
  • 舌根苔薄腻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党参 20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当归 20g
  • 生白术 15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龟板 20g
  • 鹿角片 6g
  • 川柏片 15g
  • 枸杞 15g
  • 巴戟天 18g
  • 补骨脂 15g
  • 牡蛎 30g
  • 薏苡仁 15g
  • 14剂

四诊(1991年2月27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胸片提示右肺点状阴影已消失
  • 右肩关节疼痛,手指麻木
  • 颈椎片示退行性改变
  • 纳可便调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独活 18g
  • 桑寄生 15g
  • 秦艽 15g
  • 防风 15g
  • 细辛 15g
  • 川芎 15g
  • 当归 20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白芍 24g
  • 杜仲 15g
  • 川牛膝 15g
  • 生甘草 15g
  • 党参 24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7剂

五诊(1991年6月26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药后左胸疼痛好转
  • 夜寐欠安
  • 便通
  • 汗出量多
  • 左手疼痛麻木
  • 手掌肌肉萎缩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生黄芪 40g
  • 葶苈子 12g
  • 南北沙参(各)15g
  • 麦冬 15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炙甲片 20g
  • 龟板 20g
  • 巴戟天 18g
  • 细辛 12g
  • 川黄柏 20g
  • 丹参 24g
  • 延胡索 30g
  • 莪术 20g
  • 14剂

六诊(1991年8月7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左侧胸痛
  • 左上肢疼痛仍作
  • 口渴欲饮
  • 食欲尚佳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  • 肿块阴影增大
  • 肌电图示:左臂丛神经部分损伤

2. 处方

  • 生晒参 12g
  • 生黄芪 45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莪术 20g
  • 党参 18g
  • 巴戟天 20g
  • 川黄柏 18g
  • 龟板 20g
  • 蜈蚣 2条
  • 牡蛎 30g
  • 细辛 12g
  • 羌独活(各)15g
  • 桃仁 12g
  • 红花 9g
  • 炒白术 15g
  • 14剂

七诊(1991年8月28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左侧胸痛
  • 左上肢疼痛仍作
  • 口渴欲饮
  • 食欲尚佳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  • 肿块阴影增大
  • 肌电图示:左臂丛神经部分损伤

2. 处方

  • 生晒参 12g
  • 生黄芪 45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莪术 20g
  • 党参 18g
  • 巴戟天 20g
  • 川黄柏 18g
  • 龟板 20g
  • 蜈蚣 2条
  • 牡蛎 30g
  • 细辛 12g
  • 羌独活(各)15g
  • 桃杏仁(各)12g
  • 威灵仙 20g
  • 14剂

八诊(1991年11月14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胸骨疼痛2周
  • 声音嘶哑1周
  • 胸骨柄肿胀7天
  • 咳嗽时上胸牵掣中胸部,伴呛咳
  • 胸片提示肺部肿块与前同,未见增大
  • 胸骨上端稍大,轻压痛
  • 右胸壁上部见小静脉曲张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独活 15g
  • 桑寄生 15g
  • 秦艽 12g
  • 防风 12g
  • 细辛 9g
  • 川芎 12g
  • 当归 15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白芍 30g
  • 桂枝 9g
  • 杜仲 15g
  • 川牛膝 15g
  • 党参 18g
  • 甘草 12g
  • 14剂

九诊(1992年1月8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口腔溃疡已结痂
  • 四肢麻木
  • 胸骨增厚前凸
  • 轻度呛咳
  • 二便自调
  • 盗汗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党参 24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北沙参 15g
  • 天麦冬(各)12g
  • 牡蛎 30g
  • 桃杏仁(各)15g
  • 蛇舌草 30g
  • 莪术 18g
  • 大蜈蚣 2条
  • 细辛 9g
  • 炙甲片 18g
  • 补骨脂 15g
  • 仙茅 15g
  • 14剂

十诊(1992年5月6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胸闷气短伴心悸
  • 左上胸痛至左肩,呈压榨样疼痛
  • 呛咳未减
  • 痰中有少量血
  • 查体:HR 114次/分,律齐,A2>P2,心音有力
  • 胸骨上部畸形,局部有压痛
  •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,质坚无压痛
  • 心电图示:窦性心动过速,逆钟向转位
  • 舌苔薄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生黄芪 40g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党参 20g
  • 黄精 18g
  • 巴戟天 20g
  • 牡蛎 30g
  • 莪术 20g
  • 川黄柏 15g
  • 龟板 20g
  • 毗拨 9g
  • 冬虫夏草 3g
  • 枸杞 12g
  • 14剂

十一诊(1992年6月17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声音低微
  • 仍有汗出
  • 咳痰量少色白
  • 胸闷气短
  • 胸骨处疼痛
  • 形体略胖
  • 神情消索
  • 霍纳氏综合征(左上眼睑下垂,左瞳孔较右缩小,左面部汗闭)
  • 左手掌肌肉萎缩
  • 胸骨部上端突出,压之疼痛
  • 舌胖边有齿痕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生黄芪 40g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石见穿 20g
  • 党参 20g
  • 冬虫夏草 3g
  • 巴戟天 20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麦冬 15g
  • 莪术 18g
  • 半枝莲 18g
  • 龙葵 20g
  • 蛇舌草 30g
  • 薏苡仁 20g
  • 炒谷麦芽(各)15g
  • 7剂

十二诊(1992年7月8日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声音低微
  • 仍有汗出
  • 咳痰量少色白
  • 胸闷气短
  • 胸骨处疼痛
  • 形体略胖
  • 神情消索
  • 霍纳氏综合征(左上眼睑下垂,左瞳孔较右缩小,左面部汗闭)
  • 左手掌肌肉萎缩
  • 胸骨部上端突出,压之疼痛
  • 舌胖边有齿痕
  • 脉细

2. 处方

  • 生黄芪 40g
  • 生晒参 10g
  • 石见穿 20g
  • 党参 20g
  • 冬虫夏草 3g
  • 巴戟天 20g
  • 熟地 30g
  • 麦冬 15g
  • 莪术 18g
  • 半枝莲 18g
  • 龙葵 20g
  • 蛇舌草 30g
  • 薏苡仁 20g
  • 炒谷麦芽(各)15g
  • 7剂

十三诊(1993年电话随访)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患者自末次来诊后,住肿瘤医院,经治疗后出院,情况尚可

2. 按语

纵观治疗过程,其基本原则是扶正为主,消补兼施。扶正可以加强袪邪作用,而祛邪也是为了保存正气,对于恶性肿瘤来说,保存正气尤其重要。“正之不存,邪将焉祛”,“虚之所在,受邪之地”。故治疗不主张攻邪,始终以扶正作为主要治疗大法,即“以守为攻”。扶正之法尤重于脾肾,脾胃为后天之本,肾为先天之本,水谷精微赖脾气以输化,脏腑之功能恃肾气以鼓舞。健脾补气以参、芪、术、草、枣为要药。对严重正虚用生晒参、黄芪量大,甘草一般15~30g,因甘草有助药之功;补肾常阴阳并调,如熟地、枸杞、巴戟天、仙灵脾、龟板、鳖甲、黄柏等。其中巴戟天与黄柏二味最为常用,前者湿而不热,益元阳,补肾气;后者苦寒,滋益肾阴,李东垣云其具有“泄热补水润燥”之功,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剂,称大补丸,良有深意。二者一阴一阳,对协调脏腑,燮理阴阳,具有良好的功效。另熟地一味,填补真阴与参芪相伍,大补气血,功效卓著,为裘师所常用。本案系肺部转移,案中用冬虫夏草研末吞服,补肺肾,效佳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