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养愚验案(《续名医类案》)

案例描述

  • 患者信息:两广制府陈公,年近古稀,多宠婢,嗜酒。

  • 主要症状

    • 口渴,茶饮不辍
    • 喜热恶凉
    • 小便极多,夜尤甚
    • 大便秘结,需用蜜导日数次
    • 下身软弱
    • 食减肌削
  • 治疗过程

    • 所服药物:生津润燥清凉
    • 脉象:浮按数大而濡,沉按无力
    • 诊断:症当温补,不当清凉
    • 诊断依据:
      • 脉象数大无力,为无阳脉
      • 症状分析:口渴喜热饮,便秘而溺多,皆无阳证
    • 治疗方案:
      • 以八味丸料加益智仁煎入参膏制成丸药
      • 每服5钱,白汤送下,日进3服
    • 治疗效果:
      • 数日溺少,10日溺如常
      • 大便尚燥,每日1次,不用蜜导
      • 口渴不减,食尚无味
      • 以升麻3g, 人参、黄芪各9g, 煎汤送丸药
      • 数服口渴顿止,食亦有味
      • 又10日诸症全消

解析

  • 医案背景
    • 两例医案应用八味丸或加减八味丸温肾治疗消渴病
    • 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
    • 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指出:“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饮一斗,小便亦一斗,肾气丸主之”
  • 治疗原理
    • 肾气丸既用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补阴之虚以生,又用桂枝、附子助阳化气
    • 阴阳并补,阴津上承
  • 后世医家观点
    • 隋唐时期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、甄立言《古今录验》指出消渴病的多饮、多尿症状均是肾气不足,治疗上应用八味肾气丸补益肾气
    • 金《严氏济生方》强调“消渴病以肾为主”,治疗上不仅仅是八味丸,而是以补肾为主随证加减
    • 明代赵献可在《医贯》中明确指出:“治消之法,无分上中下,先治肾为急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原,使火在釜底,水火既济,气上熏蒸,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”
    • 张景岳也指出:“无论上中下三消,宜急治肾,必使肾气渐充,精血渐复则病自愈”
    • 喻嘉言则称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,并盛赞仲景所制此方为“具通天手眼”
  • 治疗误区
    • 清代温病学说鼎盛之后,温肾治消渴曾被一些医家所忽视,大多推崇阴虚热盛的病机论,治疗上多采用滋阴清热
    • 案例1证属肾虚消渴,治宜八味丸加减,但误用苦寒泻火治疗,病情加剧,并发痈疽而死亡
    • 《张氏医通·消瘅》所云:“渴家误作火治,凉药乱投,促人生命”

按语

治疗消渴病应辨证论治,不可一味苦寒泻火,使阴津更伤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