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某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:李某,男,66岁
- 初诊日期:2008年11月18日
主诉
心悸胸闷6年,加重1周。
初诊
1. 现症
- 夜晚心悸、胸闷
- 自汗出
- 头晕
- 腰腹部自觉发凉
- 口中涩
- 大便不调
- 舌质暗,苔白腻
- 脉弦缓
2. 中医诊断
- 心悸(气阴两虚)
3. 西医诊断
- 冠心病
4. 治法
- 益气养阴,温补三阴
5. 处方
- 生脉散合小柴胡汤加减
- 党参20g, 麦冬10g, 五味子10g, 柴胡15g, 黄芩10g, 桂枝15g, 白芍30g, 炙甘草15g, 生龙牡各30g, 益母草30g, 丹参20g, 檀香10g, 砂仁6g, 白术10g, 干姜12g, 附子6g, 生地15g, 酸枣仁30g, 阿胶10g, 陈皮15g, 杏仁10g
- 3剂,水煎服
二诊
1. 日期
2008年11月21日
2. 症状变化
- 全身有冷感
- 夜间睡觉时心慌
- 口中涩,口干喜饮
- 舌暗,苔黄腻
- 脉弦滑
3. 处方
- 党参20g, 麦冬10g, 五味子10g, 苏叶15g, 玉竹15g, 苦参15g, 柴胡15g, 黄芩12g, 炙甘草10g, 白芍20g, 当归15g, 川芎20g, 干姜12g, 葛根30g, 桑白皮15g, 桂枝20g, 生龙牡各30g, 炙麻黄6g, 附子6g, 细辛3g
- 6剂,水煎服
三诊
1. 日期
2008年11月28日
2. 症状变化
- 时发心慌,腰膝酸软、沉困
- 心烦
- 胃脘困闷不舒
- 睡眠欠佳,多梦
- 舌澹,苔白润
- 脉缓
3. 处方
- 党参30g, 麦冬10g, 五味子10g, 陈皮15g, 杏仁10g, 柴胡15g, 黄芩12g, 丹皮15g, 生地15g, 桂枝18g, 白芍18g, 炙甘草10g, 茯苓20g, 鳖甲12g, 白术10g, 干姜12g, 生龙牡各30g, 附子5g, 酸枣仁 20g, 火麻仁20g, 阿胶10g
- 3剂,水煎服
四诊
1. 日期
2008年11月30日
2. 症状变化
- 心慌、腿软症状减轻改善
- 胃中不舒稍有改善
- 多梦,头昏,时头痛,眼干涩,背痛
- 大便时有不成形,小便多
- 舌暗,苔腻微黄
- 脉滑
3. 处方
- 党参30g, 麦冬10g, 五味子10g, 陈皮15g, 杏仁10g, 柴胡18g, 黄芩15g, 丹皮15g, 生地15g, 桂枝18g, 白芍18g, 炙甘草10g, 茯苓20g, 鳖甲15g, 白术10g, 干姜12g, 生龙牡各30g, 附子5g, 酸枣仁20g, 火麻仁20g, 阿胶10g, 川芎20g, 白芷6g, 细辛2g
- 6剂,水煎服
五诊
1. 日期
2008年12月7日
2. 症状变化
- 心悸明显改善,头昏减轻
- 头晕,头痛,眼睛干涩,时痒
- 少腹发凉,遇天冷加重,得热或活动后缓解
- 小便多,小便黄
- 大便不成形
- 舌暗,苔厚润
- 脉缓
3. 处方
- 党参30g, 麦冬10g, 五味子10g, 玉竹 15g, 陈皮 15g, 杏仁 10g, 茯苓 30g, 炙甘草10g, 柴胡15g, 黄芩15g, 桂枝18g, 白芍18g, 泽泻20g, 白术10g, 附子6g, 干姜12g, 枸杞子15g, 菊花30g, 丹皮15g, 生地15g, 生姜30g
- 6剂,水煎服
按语
患者年老体弱,脏腑亏虚,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,生长之气不足,以致气阴两虚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胃虚弱,不能化生气血,肝血不足,不能灌心,则心失所主,血脉失充;气弱不足,则鼓动无力,血行迟缓,心脉不畅,加之感受寒邪,寒性凝滞,痹阻心阳,故胸闷。夜间阴盛,故常于夜间发作;心脉痹阻,心失所养则心悸;脾气虚弱,土不生金,肺卫不固,则表疏自汗出;肝肾阴虚,肝风内动,则头目眩晕;脾主运化,肾主行水,脾肾虚寒,水寒土湿,则腰腹部自觉发凉;脾虚肝郁,肝脾不和,则大便干稀不调。故本桉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阴两虚之心悸。治以益气养阴为主,调肝健脾温肾。方以生脉散为主方。炙甘草、桂枝、阿胶、生地等与党参、麦冬组成炙甘草汤,取其滋阴养血、温通心脉之功;生龙牡、酸枣仁、丹参宁心安神;檀香、砂仁、陈皮行气调中;白术、干姜、附子温补脾肾;柴胡、黄芩、白芍清疏养肝。如此心肝脾肾同调,气阴复则心悸止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