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脾两虚治案(御医马培之诊)

初诊(光绪六年七月二十六日)

1. 脉息情况

  • 脉息两寸虚细

2. 诊断依据

  • 积郁积劳,心脾受亏
  • 心为君主之官,脾为后天之本
  • 神思过度,心脾受病,则五内皆虚
  • 肾虚不能生木,木失畅荣,脾乏生化之源
  • 荣血内亏,经脉不调,腰酸,肢体倦怠,虚热时作,欲食不香

3. 治疗方法

  • 培养心脾兼养血和肝

4. 药物

  • 党参一钱五分
  • 冬白术一钱
  • 当归二钱
  • 白芍一钱五分
  • 怀山药二钱
  • 茯神二钱
  • 生地三钱
  • 川断一钱五分
  • 生牡蛎三钱
  • 引用藕三片
  • 红枣三个

二诊(光绪六年七月二十七日)

1. 脉息情况

  • 脉息如昨

2. 诊断依据

  • 厥阴肝气上升
  • 便后之血未止
  • 夜寐不安
  • 思谋多虑,劳伤乎肝
  • 矜持志节,劳伤乎肾
  • 木气怫郁,肝病必传脾
  • 脾脉络胸中,肝脉布于两胁
  • 气升胁痛
  • 肝受木贼则藏统失司,气不摄阴,便后血

3. 治疗方法

  • 调养心脾,兼舒木郁

4. 药物

  • 党参三钱
  • 冬白术一钱五分
  • 茯苓三钱
  • 归身二钱
  • 炒白芍一钱五分
  • 制香附一钱
  • 醋柴胡一钱
  • 丹皮二钱
  • 地榆炭二钱
  • 引用灶心黄土三钱

三诊(光绪六年七月二十八日)

1. 脉息情况

  • 左关肝脉较平
  • 肝郁之气尚未全舒
  • 便红未见
  • 各症俱轻
  • 嵯背忽凉忽热
  • 颉颡作干,或作酸甜之味
  • 心脾气馁,中土不和
  • 肝肾阴亏,伤及奇脉,阴阳不相维

2. 治疗方法

  • 养心归脾汤加减

3. 药物

  • 党参三钱
  • 冬白术一钱五分
  • 丹参一钱五分
  • 归身二钱
  • 炒白芍一钱五分
  • 制香附一钱
  • 茯神二钱
  • 炙草七分
  • 生黄芪二钱
  • 合欢皮一钱五分
  • 女贞子三钱
  • 引用龙眼肉五枚

按析

  • 二阳病出自《内经》
  • 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谓:“二阳之病发心脾,有不得隐曲,女子不月,其传为风消,其传为息贲者,死不治。”
  • 历代对其认识颇不一致,缺乏定论亦少治法
  • 光绪六年,慈禧四十六岁,因病重而遍昭名医诊治
  • 马培之从“积郁积劳”,推出“心脾受亏”,而心为君主之官,脾为后天之本,二脏不能司其所职,影响诸脏皆损,故断为“二阳之病”
  • 药用党参、白术、山药、炙草益气健脾;茯神、合欢皮养心安神;当归、白芍、丹参养血和肝;生地、女贞子滋养肝肾
  • 虽症有多端,治分几途,但病之重点仍在“心脾二经”
  • 鉴于胁痛、月事不调,每责之于肝,故又用柴胡、香附、丹皮等疏泄木郁,配合地榆炭、灶心黄土既清肠热又温中止血
  • 药后病情渐有起色,便血已止,各症俱轻
  • 所拟养心归脾汤,实由四君子汤、归脾汤并参柴胡疏肝散之方意,先后化裁而来
  • 从本则案例可以看出,马氏对于“二阳之病发心脾”之经旨,确有自己独特之见解
  • 此对当今临床见有过劳过郁,思虑劳心,心脾两伤,眠食减少,消瘦倦怠,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病证者,颇有治疗启发,均可从“心脾二经”论治
  • 另外,心脾之病每兼有肝郁,故“木郁达之”也是临证必要参用之法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