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某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56岁
  • 初诊日期:2010年8月21日

主诉

  • 双目干涩,口干,10余年,无口苦。

症候

  • 双目干涩,右胁背痞满不适。
  • 彩超报告:“重度脂肪肝”,脂肪肝已3年。
  • 血压(150~140)/100mmHg。
  • 心律42/分钟。
  • 睡眠障碍,经干细胞治疗好转。
  • 自述胃部不适,按压阳明经得噫则舒。
  • 苔白少津,脉沉滑。

经络诊察

  • 太阴经、足少阳经异常。

辨经

  • 病在太阴经、太阳经、少阳经。

选经

  • 太阴经、太阳经、少阳经。

选穴

  • 尺泽、阴陵泉、阳谷、阳陵泉。

二诊

  • 患者说针后已得矢气,加肝俞补益肝血,加前顶,使清阳上升至目窍。

三诊、四诊

  • 患者自述右胁痞满,得矢气甚畅,目干涩已不明显。
  • 治疗以二诊的取穴为基础,加支沟、阳陵泉(患侧)疏泄少阳经,并加肝俞,缓解胁部痞满。

五诊

  • 目干涩渐减,时发逆气呃噫(从右胁处起)。
  • 取穴基本如前,加复熘、太冲、手足三里、太白,肝俞改章门。

后续治疗

  • 共治疗10次后,目干涩症显效,停针观察。

十一诊

  • 两个月后,目干涩又发,项强,头昏晕,苔白厚略腻,脉右弦、左沉细。
  • 经络诊察发现孔最有结节,四渎和阳谷异常。
  • 病在太阴经、少阳经、太阳经。
  • 取阳白、太阳、风池、复熘、尺泽、阳陵泉。

十二诊、十三诊

  • 头昏晕已消失,目仍干涩。
  • 养肝阴,清肝热;取四神聪、风池、四关、阳白、四白、太阳、曲池、头临泣、复熘、阳陵泉。

十四诊至二十一诊

  • 目干涩明显好转。
  • 苔薄白,脉沉。
  • 取攒竹、前顶、合谷、风池、关元、水泉、三阴交。
  • 期间肝穿刺报告: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;②免疫组化HBsAg(-),HBcAg(-)。
  • 穴同上,揲右膏肓。

二十二诊至二十七诊

  • 背痛,胸憋已确诊为“冠心病”。
  • 取合谷、攒竹、前顶、风池、关元、水泉、三阴交、内关。
  • 二十五诊之后胸闷心慌明显好转,未再发憋,头昏、项强诸症均缓解。

疗效

  • 共27诊;属显效。
  • 因工作的原因必须经常喝酒,最终疗效保持1年,之后症状才复发,但症状较前亦轻。

医案解读

  • 此症的病机很可能与患者的工作有关,工作压力特别大,耗精血。
  • 初诊,根据手足太阴经、足少阳经的异常反应,病在太阴经、太阳经、少阳经,以宣发太阴、疏泄少阳为主。
  • 取尺泽、阴陵泉,并取阳谷、阳陵泉。尺泽、阴陵泉为手足太阴经之合穴,有调整气机、祛湿的作用。阳谷为手太阳经之经穴;太阴、太阳皆主“开”,故可用太阳经来宣发太阴。
  • 临床上不能随便选太阳经来帮助太阴经或选太阴经来帮助太阳经。若太阳开发功能不够,只能用少阳枢转来加强功能,而不能用太阴来帮助。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的合穴,能疏泄少阳。
  • 何时用太阳宣发太阴,或用太阴促太阳之开?勿忘记,阳经善于泻,阴经善于补。若外邪侵袭太阴(表现为恶寒等症候),为实证,可以选太阳来协助太阴。若内伤影响到太阳,例如膀胱气化障碍,为虚证,应选太阴经。此病案没有外邪的因素,取太阳是为了帮助少阳枢转(开太阳能使少阳更顺地枢转),就像开风扇(枢)使空气循环的同时,也要开窗(开)通气一样的道理。
  • 虽然主诉(目干涩)因肝病继发,读者会问:为什么不以太冲、行间之类的腧穴作为主穴?按照经络诊察和症候分析的结合,此例属于太阴(阳明的相表里经)、少阳并病,并列症状包括噫气(按压阳明经时缓解)(阳明经),以及右胁背痞满不适(少阳经),所以从二诊开始加足阳明经的四白穴和足少阳经的阳白穴。且四白、阳白配太阳经三个局部腧穴能提高眼睛供血状态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