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某医案
基本信息
- 性别:女
- 年龄:19岁
- 职业:工人
病情描述
患者于两月前发高烧,经西药治疗高烧已退,但见咳嗽、气喘、胸闷、憋气等症,夜间尤重。憋闷重时,发作性晕倒,意识不清,但无抽搐症状。曾经神经内科多次检查,均未发现异常。经人介绍,求先生诊治。
初诊(1986年3月6日)
1. 主要症状
- 右侧上下肢不定时麻木,甚或不能活动
- 睡眠不深
- 口干
- 右侧头痛
- 近两月来发作性晕倒六七次
2. 舌脉
- 舌苔黄腻
- 脉弦迟有力
3. 诊断
此乃热盛灼津,液结为痰,痰迷清窍,阻塞经络。
4. 处方
- 明天麻 6克
- 茯苓 6克
- 黄芩 6克
- 南星 9克
- 橘红 9克
- 半夏 9克
- 白芥子 9克
- 防风 3克
- 羌活 3克
- 甘草 3克
- 竹沥膏(冲)30克
二诊(1986年3月18日)
1. 主要症状
- 头痛、口干、麻木等症明显减轻
2. 舌脉
- 舌质红、苔薄腻
- 脉弦大稍数
3. 诊断
脉象与舌苔,亦皆属实热之象。
4. 处方
- 明天麻 6克
- 黄芩 6克
- 白芥子 9克
- 橘红 9克
- 甘草 3克
- 生地 15克
- 玄参 12克
- 竹沥膏(冲)30克
- 桑枝 30克
- 白芍 9克
- 生姜 2片
三诊(1986年3月27日)
1. 主要症状
- 未再晕倒
- 肢体麻木消失
- 仍时见前额及右侧头部疼痛
- 午后及夜间痛频
- 右鼻孔有阻塞感
2. 舌脉
- 舌红、苔薄黄
- 左脉濡,尺弱
- 右脉弦细
3. 诊断
脉象与舌苔,亦皆属实热之象。
4. 处方
- 柴胡 6克
- 黄芩 6克
- 青蒿 9克
- 鹅不食草 9克
- 夏枯草 9克
- 桑椹子 9克
- 麦冬 9克
- 全蝎 3克
- 僵蚕 3克
- 蔓荆子 3克
- 甘草 3克
四诊(1986年4月4日)
1. 主要症状
- 头痛及右鼻阻塞感均明显减轻
2. 诊断
为巩固疗效。
3. 处方
- 麦冬 9克
- 鹅不食草 9克
- 生地 9克
- 生石膏 15克
- 桑白皮 9克
- 山栀子 6克
- 黄芩 6克
- 甘草 3克
- 薄荷 3克
疗效
上方三剂,诸症消失,一切恢复正常。
按语
本病发于高烧之后,显然是热炽灼津,液结成痰。痰壅胸肺,故胸闷咳喘;喘憋重时,清阳不升,神识不清而晕倒。津液已结为痰,失其濡润之性故口干;有时阻碍真气的运行而上下肢麻木。睡眠不深,右侧头痛,发作性晕倒,都可归之于前述痰病的范围。脉象与舌苔,亦皆属实热之象。初诊先生拟治痰通剂二陈汤加味,加人南星清经络之痰,黄芩、竹沥清热润燥,少加羌、防,是因脉象弦迟有力,肝胆之气不舒,羌、防有升发散郁之性,与二陈相配伍,升中有降,降中求升。二诊时脉仍弦,但由迟转数。黄腻苔转薄之后,显出舌质正红,是肝郁之象已见缓解,而阴虚之象突出,故去半夏南星之燥,加生地、玄参、白芍以养阴,仍用通血脉祛风止晕之天麻,再加清热祛风通络之桑枝,以治头痛臂麻。三诊时麻木消失,故去桑枝,但头痛仍未彻底消除,且午后夜间较频,考虑到痰火入络,故以柴胡、青蒿、黄芩、夏枯草散肝火之结,以桑椹养肝肾之阴,全蝎、僵蚕搜络祛痰。右鼻孔有阻塞感,须兼清肺窍,故又加麦冬、鹅不食草以养阴通肺窍。四诊时诸症消失,仍用前方加减则是为了巩固疗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