眩晕(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)案

病案背景

眩晕病证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内经》。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,为后世“无痰不作眩”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。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,调整阴阳。明代虞抟《医学正传·眩晕》指出:“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,治宜清痰降火为先,而兼补气之药;人黑瘦而作眩者,治宜滋阴降火为要,而带抑肝之剂。”

一诊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夏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61岁
  • 就诊时间:2011年8月9日
  • 主诉:头晕、右头部麻木4小时

现病史

患者缘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,不敢睁眼,右头部麻木,口唇拘紧,患者自行量血压138/80mmHg,自服止痛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(具体用量不详)后,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,并出现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。患者发病前后无意识障碍,无发热,无耳聋耳鸣,无抽搐等症状。

既往史

  • 高血压病史:10余年,血压最高180/120mmHg,自服缬沙坦胶囊80mg,日1次
  • 阑尾炎术后:10年
  • 脑梗死病史:1年,经治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

体征

  • 血压:160/100mmHg
  • 神经系统检查
    • 意识清楚,语言流利,概测智能正常
    •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3mm,对光反射灵敏
    • 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,无眼震、复视
    • 双侧额纹等深对称,左侧鼻唇沟变浅
    • 伸舌右偏
    • 右侧肢体肌力4级,肌张力高,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
    • 左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,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
    • 右侧肢体痛觉及音叉振动觉减弱
    • 双侧巴氏征(+),脑膜刺激征(-)
  • 辅助检查
    • 头颅MRI:多发腔隙性脑梗死(含脑干)
    • 颈动脉彩超: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,左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先天变异,左侧椎动脉管径较细,双侧椎动脉走形略迂曲

中医诊断

  • 眩晕(风痰阻络)
  • 西医诊断: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,脑梗死,高血压病(3级,极高危险组)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