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振华医案

医案一

一、首诊

  • 主诉:胃脘部疼痛,连及右侧胁肋部及右后背5年。
  • 病史:患者自述于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胃脘疼痛,并连及右胁背部,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,经治疗时轻时重。后在某医院检查患有胆囊息肉、胆囊炎,行胆囊摘除术。术后5个月后,胃脘痛等症状加重。经中西医治疗,效不佳。
  • 现症:胃脘胀痛,每遇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,口干不苦,时有嗳气,平素急躁易怒,时有头晕,记忆力减退,纳差,怕食生冷等物,眠寐尚可,大便时溏。
  • 舌象:舌质稍红,舌体稍胖大,苔稍白腻。
  • 脉象:脉沉弦细。
  • 【诊断】 反流性胃炎。
  • 【辨证】 肝胃不和。
  • 【处方】 自拟香砂温中汤加减。
    • 白术10g
    • 茯苓12g
    • 陈皮10g
    • 半夏10g
    • 香附10g
    • 砂仁8g
    • 桂枝5g
    • 白芍12g
    • 小茴香10g
    • 乌药10g
    • 木香6g
    • 郁金10g
    • 甘草10g
    • 刀豆子15g
    • 柿蒂15g
    • 莱菔子15g
    • 知母12g
    • 天花粉12g
    • 川楝子12g
    • 刘寄奴15g

二、二诊

  • 服上方15剂后,胃脘胀痛及右胁背部疼痛减轻,口干、嗳气减轻,饮食好转,大便稍成形。
  • 【处方】 上方去刀豆子、柿蒂、川楝子、莱菔子,加青皮、厚朴、白蔻仁。

三、三诊

  • 服上方15剂后,诸症悉除,嘱以香砂养胃丸续服调理善后,巩固疗效。

按语

李大师认为,脾以健运为常,胃腑以通为贵,对于脾胃虚证,亦当注意运用行补、通补的原则,不可大剂峻补、壅补。在补药之中,酌加理气醒脾之品,以调畅气机,使补而不壅,通而不耗,达到补不滞邪,通不伤正。并且在药物的剂量上,亦当轻灵为宜,宁可再剂,不可重剂。

  • 本案初诊:据四诊所知,患者脾胃气虚,肝胃不和,胆失清降,故宜以甘平微辛之莱菔子行气导滞,甘温之刀豆子、苦涩平之柿蒂降逆和胃,苦温之刘寄奴活血消胀,待脾胃气虚渐复,正气渐盛之时,再施以辛温理气疏肝之重剂,如青皮、厚朴、白蔻仁等,方可泄实而不伤正,消补兼施,病得尽愈。
  • 然对于肝胃气滞之证,首推辛香理气之法。然而用之不可过剂,应中病即止,因理气药多有化燥伤阴,损伤正气之弊。
  • 对于肝胃郁热或湿热蕴结中焦之证,常投苦寒泻热之品,如因苦能燥湿,寒可清热,但用之不可久服,久则有苦寒伤胃或伤阴损阳之弊,本案初诊所用川楝子,服之7剂,郁热渐轻,便予以裁去,可谓适可而止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