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澼(溃疡性结肠炎)案
病案简介
病案背景
肠澼属于中医学“痢疾”的范畴。古人对“痢疾”的病因病机、诊断、治疗都有充分认识。如《河间六书》在治疗上主张“后重则宜下,腹痛则宜和,身重则除湿,脉弦则去风”及“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则后重自除”的法则,直到现在还属治痢之正法。在用药方面明确指出,“里急后重,须加大黄”“宜加木香、槟榔”等,均为后世医家所宗。
一诊
患者信息
- 姓名:杨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36岁
- 职业:教师
- 就诊时间:2006年7月3日
- 主诉:腹泻、黏液血便1年,加重1个月
现症
- 日排便:10~20次
- 便质:黏液血便
- 症状:里急后重,腹痛,便前疼痛加剧,便后有所缓解,伴低热,纳呆,轻度腹胀、痞闷,便后不减
- 舌象:舌质澹暗,苔白厚,根焦黄,脉弦细数
- 小便:短赤
- 体征:腹平坦,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,腹部轻度压痛,以左下腹为重,未触及包块,肝脾未触及肿大,肠鸣音略活跃,6~7次/分
- 检查:肠镜检查:距肛缘40cm以下的结肠黏膜重度充血,较密集溃疡面、出血点,溃疡面覆有脓苔,以直肠为重
- 实验室检查:WBC 12.3×10°/L, RBC 3.5×1012/L, HGB 98g/L, PLT 365×10°/L, ALB 28g/L
中医诊断
- 中医诊断:肠澼(肝郁胃热,肠络瘀滞)
- 西医诊断:溃疡性结肠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