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
1. 病情描述

  • 温邪发热,津伤口糜,气秽。
  • 久热疮痍五六年。环口燥裂,溺涩茎痛。

2. 治疗方案

方一

  • 药物: 卷心竹叶,嘉定花粉,知母,麦心,金钗石斛,连翘。

方二

  • 药物: 鲜生地,熟首乌,丹皮,丹参,茺蔚子,银花,地丁,紫草(共熬膏)。

3. 按语

附论

  • 唇疡属阳明太阴脾胃最多,心肝稍有兼之。
  • 经曰,手阳明之脉挟口。足阳明之脉环唇。阳明脉至啮唇也。脾为统血之藏而主肉,其荣在唇。阳明胃脉上入齿中,还出挟唇,下交承浆,下膈属胃络脾,为病有口㖞唇胗胗即疡之类也。唇反肉先死。
  • 太阴脾脉入腹,属脾络胃,上挟咽喉,连舌本。所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度,其浊气出于胃,走唇舌而为味。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者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转味而出入者也,其华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。脾为湿柔之土,胃为燥刚之士,脾为之使,胃为之市。市者容受各物者也,使者转运各物者也。喜食膏粱厚味,容受仓廪之中,久郁,阳明壅热,太阴湿热,或夹风火,腽滞薰蒸,随经而发,唇疡成矣。
  • 亦有兼于心肝者,何也?督脉贯心,入颐环唇,厥阴之脉循喉咙环唇,肝脉上颊里环唇,心主血,肝藏血,脾胃饮食,中焦取汁变化而赤,是为血,脾胃热则血热,累及心于肝也。
  • 今摘九方,阳明壅热,以清凉甘露饮;脾胃湿热,以连理导赤汤;小儿胎热,以冰硼散;阳明风火,以双解通圣;心脾积热,以犀角地黄;肝脾郁热,以清肝凉血;阳明火毒,以清胃散;温邪口糜,以甘凉清热;疮痍唇燥,以凉血解毒。治唇疡之法,不出脾湿胃热。风与火也。唇疡皆属内因,临症须考其根菱,立方定其法度。余愧不敏,理难尽宣,惟愿高明,将先哲存方,发其精义而正之。藏余之拙,鄙人之大幸也。

4. 其他

  • 余听鸿注(余景和《外科医案汇编》)
  • 李大富而极鄙吝,唇生肉须一尺长痛不可忍。或云用刀,或云用药。邻有金先生者曰:我能治,须讲定谢金方医。众亲友讲以十两为谢,金用末药一匕,炉中烧烟熏之,即落去一寸。袖手索谢,李先付一两。五日已好,及讲完前约,乃坚不与矣。金笑曰:逆知其然也,明年必发,即百金不用药。后果发,遂死焉。(扁鹊谓重财者为六不治之一。)见《续金陵琐事》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