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疾(溃疡性结肠炎)案

病案背景

《内经》称本病为“肠澼”“赤沃”,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。《难经》称之为“大瘕泄”,指出:“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。”东汉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“下利”,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。宋代严用和《济生方·痢疾论治》正式启用“痢疾”之病名,“今之所谓痢疾者,古所谓滞下是也”一直沿用至今。

一诊

  • 患者信息:刘某,男,47岁。
  • 就诊时间:2011年3月25日。
  • 主诉:时有腹痛,腹泻1年,加重1天。
  • 病史:因时常在小饭店及小吃摊点暴饮暴食,近1年来曾有多次食后腹痛、腹泻,自服“黄连素片”后缓解,一直未受重视。
  • 现症:昨日在外饮酒进餐后于后半夜出现腹痛拘急,随即腹泻5次,初为不成形便,甚如水样,后见大便夹有赤白黏冻,伴有发热,里急后重,便后腹痛不减。现发热,腹痛,里急后重,肛门灼热,大便夹有赤白黏冻,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象: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  • 专科检查:神清,体温37.6℃,腹部平软,全腹散在压痛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肝脾肋下未触及,麦氏点压痛(-)。
  • 辅助检查:便常规:稀便,RBC01/HP, WBC57/HP, 潜血实验(+)。结肠镜检查显示:乙状结肠充血水肿,血管网模煳不清,散在糜烂及溃疡,肠黏膜质脆易出血。
  • 中医诊断:痢疾(湿热蕴结)。
  • 西医诊断:溃疡性结肠炎。
  • 治则治法:清肠化湿,调气和血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