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厥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覃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71岁
- 职业:退休工人
- 初诊日期:2012年3月8日
主诉
四肢末端冷痛20天。
初诊(2012年3月8日)
1. 病情描述
- 四肢(趾、指)末端冰冷,颜色青紫
- 行走或拿物件时指趾端胀痛
- 畏寒,肢冷
- 全身肌肉刺痛,发麻
- 饮食二便正常
- 舌质暗,苔薄白
- 脉细紧
2. 诊断
寒厥
3. 辨证
血虚寒凝,阳气郁闭证
4. 治法
温经散寒,益气养血通脉
5. 方药
- 黄芪50g
- 桂枝10g
- 细辛3g
- 当归20g
- 赤芍15g
- 白芍15g
- 通草3g
- 银花30g
- 丹参20g
- 党参20g
- 制附子6g(先煎)
- 炙甘草10g
- 大枣10g
- 7剂,每日1剂,分3次服
二诊(2012年3月15日)
1. 病情描述
- 四肢末端冷痛稍缓解
- 肌肉刺痛,酸胀
- 头晕,行走不稳
- 咽喉有痰
- 饮食二便正常
- 舌质暗红,苔白
- 脉寸弦,关尺沉
2. 治疗
- 继续温经散寒,益气养血通脉
- 加入祛风开阳之品
3. 方药
- 黄芪50g
- 当归20g
- 桂枝6g
- 赤芍12g
- 白芍12g
- 通草5g
- 制附子6g(先煎)
- 玄参20g
- 银花20g
- 葛根20g
- 豨莶草20g
- 桑寄生15g
- 浮小麦30g
- 炙甘草10g
- 大枣10g
- 10剂
三诊(2012年3月24日)
1. 病情描述
- 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进一步缓解
- 四肢末端皮肤已不发青紫
- 感寒冷,不发热
- 头晕,颈部胀痛
- 全身肌肉酸胀
- 无刺痛感
- 腰酸软
- 夜卧欠安
- 大便正常
- 舌质澹,苔薄白
- 脉弦细
2. 辨证
血瘀气滞
3. 治法
攻邪为主,活血化瘀
4. 方药
- 当归20g
- 柴胡10g
- 生地黄15g
- 桃仁10g
- 红花10g
- 川芎10g
- 丹参20g
- 川牛膝15g
- 桔梗6g
- 麦冬20g
- 葛根2g
- 水蛭10g
- 杜仲15g
- 续断15g
- 鹿衔草20g
- 豨莶草20g
- 炙甘草10g
- 大枣10g
- 10剂
四诊(2012年4月7日)
1. 病情描述
- 四肢末端疼痛已消失
- 感麻木,畏寒
- 四肢末端皮肤已接近正常
- 颈部酸胀、头晕
- 饮食,二便正常
- 舌质红,苔薄白
- 脉沉细
2. 治法
益气养血,温经散寒
3. 方药
- 当归20g
- 丹参20g
- 黄芪30g
- 赤芍15g
- 桂枝10g
- 细辛3g
- 通草3g
- 银花30g
- 葛根20g
- 水蛭10g
- 鹿衔草20g
- 豨莶草20g
- 炙甘草6g
- 10剂
五诊(2012年4月26日)
1. 病情描述
- 四肢末端疼痛已消失
- 皮肤颜色、温度已正常
- 下肢行走后微感胀痛,轻度发麻
- 喜温
- 头晕
- 二便调
- 舌质澹,苔白
- 脉短涩
2. 治法
益气养血,温阳散寒
3. 方药
- 炙黄芪30g
- 制附子10g(先煎)
- 炮姜10g
- 炙甘草10g
- 当归3g
- 桂枝10g
- 川牛膝10g
- 升麻10g
- 白芍10g
- 细辛6g
- 水蛭6g
- 杜仲10g
- 炒麦芽15g
- 10剂
按语
- 患者因年老体弱,气血不足,感受寒邪,血寒凝滞,血弱不能充养四肢,寒阻阳气不得温煦四末。
- 《伤寒论》之当归四逆汤为治疗此证的主方,方中之细辛具有很好的入营分(血分)的功效。
- 三诊中用了血府逐瘀汤,其余4次处方均以扶正为主。
- 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实乃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的合方,再加入牛膝、桔梗以通达人体上下,治疗气滞血瘀病证疗效确切。
- 四妙勇安汤中,金银花,玄参,当归,甘草,药仅四味,但药简力专,用量偏大,是治疗肢端血管病变的常用方剂。因该患者热象不太明显,故尚老将玄参改为丹参,以增强其活血之功效。
- 治疗中,黄芪用量独大,实则是合入了黄芪桂枝五物汤,以收峻补表气之功。随证加入杜仲,续断,鹿衔草,豨莶草等祛风补肾之品,以增强疗效。炮附子乃劫阴回阳之首选药物,故常参入处方之中。
- 本病治疗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凉药与热药共用,扶正与祛邪同时或交替进行。考今人常用阳和汤合四妙勇安汤治疗坏疽,疗效明显。该类患者往往整体肾精不足,寒象明显,但坏疽局部又感发热,故此时当温补与解毒通络并进。经方中常见寒热并进之方,如半夏泻心汤,大黄附子汤,乌梅丸等。学者应潜心研究,必有收获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