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幼山医案

一诊

就诊日期:1961年4月10日

患者信息: 袁君

主诉: 积劳感受风邪,侵留太少两经,后项及颈掣痛,夜寐失安,纳呆恶风。

脉象: 脉弦带数

治法: 泄风平肝,宣解利络

方药:

  • 煨天麻 5g
  • 白蒺藜 9g
  • 炒牛蒡 9g
  • 制天虫 9g
  • 西羌活 5g
  • 嫩钩藤 12g(后入)
  • 防风 5g
  • 制半夏 6g
  • 朱茯苓 9g
  • 炒建曲 12g(包)
  • 姜竹茄 5g
  • 丝瓜络 5g

二诊

就诊日期:1961年4月14日

主诉: 感受风邪,风阳上扰,后颈项阵阵掣痛。针药后,已经较减。夜寐不宁,口唇干燥。

舌象: 苔薄黄腻

脉象: 脉来弦滑

治法: 平肝泄风,清利肺胃

方药:

  • 冬桑叶 6g
  • 杭菊花 5g
  • 白蒺藜 12g
  • 制天虫 9g
  • 嫩钩藤 12g(后入)
  • 天花粉 12g
  • 连翘壳 9g
  • 炒牛蒡 9g
  • 朱茯苓 12g
  • 煨天麻 3g
  • 炙远志 6g
  • 保和丸 12g(包)

评析

石幼山简介: 石幼山治疗颈部筋伤验案之一。项韧带的劳损比较常见,也是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。多见于长期的长时间低头工作,而又不注意变换姿势,致使颈项部屈曲过甚。因头颈屈曲时,项韧带被拉紧,长时间的埋头工作,向韧带自其附着点牵拉,使部分韧带纤维撕裂或自韧带附着点掀起,致项韧带损伤与劳损。临证多见的是兼有风寒外袭,如《伤科补要》所说的“感冒风寒,以患失颈,头不能转”的病例(严格地讲,当属于似伤非伤的杂病类,目前的各种教材、文献中都归于伤筋。《伤科补要》卷二,第十七则中亦由论筋而述失颈,故仍置于伤筋篇)。

两案分析: 两案中均有风邪袭络。两案中郑案是筱山先生早年的治案,余案则在20世纪60年代,时间相隔长达30年,石氏对此病的认识和治则并无二致。石氏认为除了风邪入络外还须注意两点:①主症是项强,损伤筋脉,气血不和,风邪入络及肝阳上亢皆可致项强,单纯由肝阳致病者,项强板滞而活动受限不甚明显,易于鉴别。②既受风邪,肺失宣肃,内生痰浊,而且风邪闭络,气血失和或者又有损伤,气血凝滞亦滋生痰湿,治疗中须注意豁痰,这是独到之见。由此石氏在辨证治疗时从风寒入络,肝阳上扰,气血失和、痰湿互阻四个方面考虑,并着重于风痰。就内服而言,《伤科补要》说:“服疏风养血汤可也”。方用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秦艽、薄荷及当归、川芎、红花、白芍、天花粉,既从病机,也寓血荣风难袭,血行风自灭之义。石氏则立祛风,化痰,散结为总纲,以牛蒡、僵蚕白蒺藜作主药(这三味是牛蒡子汤的主药,而颈部伤筋中用之不完全是牛蒡子汤之意,参见“医方拾萃章”),一般而言,还须再增入化痰药。此外,肝阳上扰突出的合平肝熄风药。有损伤原因,添加活血理气自属必然。

治疗方法: 除了内服外,石氏多同时针刺风池、肩中俞、合谷等穴,然后略施按揉手法,外敷活血舒筋,通络止痛的外敷药。这类病证,针刺有效,毋须多议。手法亦能缓解症状,石氏是针刺后,略予按揉而已。《伤科补要》说:“用按摩手法频频探路一手按其头,一手扳其下颌,缓缓伸舒。”即不主张用强烈的手法。目前临床上有介绍急骤的转动或扳按手法的,有时确实可以使病痛在手法操作中霍然而解,然而病例选择不当或手法不够熟练,则可发生意外的变证。因此还是采用缓和的手法为妥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