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澼(溃疡性结肠炎)案
病案背景
本病最早见于《内经》,称本病为肠澼、赤沃,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致病的重要因素。《难经》称本病为大瘕泄,指出“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”。张仲景将本病称之为下利。《景岳全书》说:“凡治痢疾,最当察虚实,辨寒热,此泻痢中最大关系。”刘完素指出:“调气则后重自除,行血则便脓自愈。”
一诊
- 患者信息:刘某,男,52岁,工人。
- 就诊时间:2011年8月2日
- 主诉:腹泻1个月,伴腹痛10天。
- 现症:
- 腹泻,大便每日7~8次,便质稀,有少量黏液血便。
- 腹部持续性胀痛,以左下腹为重,里急后重,泻后痛减。
- 困倦乏力,饮食较差,睡眠尚可,小便正常。
- 舌质澹红,苔白腻兼青紫,舌体胖大有齿痕,脉细弱。
- 腹部平坦,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,下腹部轻度压痛,无反跳痛,未触及包块,肝脾未触及肿大,肠鸣音活跃,6~7次/分。
- 检查结果:
- 肠镜检查:全结肠处黏膜散在弥漫性充血,肿胀色红,回盲瓣、直肠处散在少量点状糜烂,周围黏膜散在少量点状糜烂,余未见溃疡及异常隆起。
- 血常规:WBC 6.1×10°/L, RBC 4.35×1012/L, PLT 286×10°/L。
- 便常规:黄色稀便。镜下:WBC(-), RBC(-), 潜血(+)。
- 中医诊断:肠澼(脾肾阳虚);西医诊断:溃疡性结肠炎。
- 治则治法:温补脾肾,涩肠止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