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阴两虚、痰湿蕴肺之咳喘(支气管哮喘)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林某女
  • 年龄:62岁
  • 籍贯:北京市大兴区
  • 首诊日期:2003年12月7日

主诉

咳喘伴有胸闷、气短,持续1个月。

现病史

  • 2年前因劳累后发作咳嗽,时发时止,自服药物(不详)症状缓解,但未能根除。
  • 1个月前偶感风寒而感冒,后咳喘发作,服药亦不能减轻。
  • 现咳嗽,无身热、胸闷、气短,晨起咯吐泡沫样痰、量多。
  • 闻到刺激性气味则咳嗽、气短加重,伴有恶心。
  • 夜间喘憋加重,白天活动后亦重,喘则汗出。
  • 神倦乏力,双下肢轻度浮肿。
  • 心烦,时有心慌,睡眠欠佳,纳差,二便调。
  • 舌质稍暗,苔厚腻,舌下络脉瘀滞,脉弦紧。

诊疗经过

  • 首诊:2003年12月7日

    • 诊断:支气管哮喘。
    • 治疗:消炎及抗生素药物,中成药、针灸治疗,疗效不显。
    • 检查:胸Ⅹ片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,B超示肝胆、肾膀胱无异常。
    • 既往心电图示心肌缺血。
    • 方药:生脉散合导痰汤加减。
      • 党参15g,麦冬12g,五味子6g,陈皮12g,茯苓30g,枳实12g,炙黄芪20g,杏仁10g,炒苍术12g,炒白术12g,苏子8g,款冬花8g,丹参12g,瓜蒌皮15g,桑白皮12g,防风6g,荆芥10g,黄精15g。
      •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  • 二诊:2003年12月14日

    • 服药后,咳喘稍缓,痰量大减,下肢浮肿除,余症亦缓。
    • 方药加怀山药15g。
      •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  • 三诊:2003年12月21日

    • 服上方后,咳喘好转,浮肿、汗出消失,仍有胸闷、气短,痰少量,睡眠好转,纳可。
    • 舌质澹,苔薄白根微腻,脉弦缓。
    • 方药稍事加减。
      • 陈皮12g,茯苓30g,党参15g,炙黄芪20g,麦冬12g,五味子6g,杏仁8g,炒苍术12g,炒白术12g,苏子8g,款冬花8g,丹参12g,全瓜蒌15g,防风6g,怀山药30g,薤白10g,黄精15g。
      •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  • 四诊:2003年12月28日

    • 服药后,稍有咳嗽,喘已无,胸闷、气短未见,余症均愈。
    • 改为止嗽散加减。
      • 桔梗8g,紫菀8g,炙百部10g,前胡12g,陈皮12g,炙黄芪20g,党参15g,茯苓15g,炒白术12g,丹参12g,黄精15g,麦冬12g,五味子3g,防风6g,怀山药30g。
      • 5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
按语

此案系气阴两虚、痰湿蕴肺之咳喘。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;脾失健运,则湿聚生痰,湿痰蕴肺,致令咳嗽频作。痰湿蕴肺,阻碍肺气肃降,致使肺气上逆而为喘。气虚亦运化失权,聚湿成痰,阴虚耗伤肺津,则晚间及活动后咳喘加重。《景岳全书》载:“内伤之咳,先因伤脏,故必由脏以及肺,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。又有肺主皮毛而居上焦,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。”故魏师察其患者素有心疾,而用生脉散益气养阴,又虑其痰湿之邪,用导痰汤燥湿化痰。肺气不降而用苏子、杏仁降气化痰、止咳平喘;桑白皮肃降肺气,以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。佐少量丹参活血化瘀。后予培土生金、化痰止咳之品,而获痊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