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涎壅盛、蒙蔽清窍之痫证(癫痫)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郭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24岁
  • 籍贯:河北省保定市
  • 首诊日期:1998年7月8日

主诉

反复发作四肢抽搐、口吐涎沫2年余,加重2个月。

现病史

  • 二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、口吐涎沫、两目上视,时有口中怪叫,发作持续几十秒,偶有五六分钟。
  • 初发1~2个月1次,偶有1个月发作2次。发作后感觉四肢无力,头沉重,睡眠后症状能够缓解。
  • 近两个月因劳累,发作频繁,甚者1周发作2次,上述症状加重。
  • 现有头昏,沉重如裹,精神不振,肢倦乏力,咯吐痰涎,睡眠一般,纳谷不馨,时有腹胀、恶心,大便溏薄。

诊疗经过

  • 首诊:曾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,经脑CT、MRI、脑电图、验血等检查均未见异常。给予多种西药、中药控制,效果不显。
  • 首诊方药
    • 陈皮12g
    • 法半夏10g
    • 茯苓15g
    • 炒白术15g
    • 生甘草6g
    • 胆南星8g
    • 天竺黄12g
    • 炒莱菔子15g
    • 青礞石20g
    • 石菖蒲12g
    • 天麻12g
    • 钩藤30g(后下)
    • 生牡蛎30g
    • 炒苍术15g
    • 生薏仁30g
    • 生姜6g
    •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
二诊

  • 日期:1998年7月15日
  • 症状:服上药后未发作,甚感高兴,腹胀减轻,痰涎减少,恶心消失,余症如前。
  • 方药调整:去生姜,加怀山药30g、石斛15g,继服10剂。

三诊

  • 日期:1998年7月25日
  • 症状:服上药期间发作1次,但症状明显减轻,发作十几秒钟,稍有疲倦感,头昏减轻,痰涎几无,腹胀亦除。
  • 舌象:舌质澹苔白薄略腻,脉沉缓。
  • 方药调整:陈皮12g,法半夏10g,茯苓30g,炒白术20g,生甘草6g,天竺黄12g,青礞石20g,石菖蒲12g,远志6g,天麻12g,钩藤30g(后下),生牡蛎30g,生薏仁30g,怀山药30g,党参20g,木香10g,砂仁6g(后下),炙黄芪30g。15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
四诊

  • 日期:1998年8月9日
  • 症状:服上药期间未发作,诸症均减。
  • 方药调整:加焦三仙各15g继服。15剂。

五诊

  • 日期:1998年8月24日
  • 症状:服药期间亦未发作,纳可,大便正常,头昏、肢倦乏力均消失。
  • 方药调整:木香减至6g,继服10剂,以巩固疗效。

按语

此案系痰涎壅盛、蒙蔽清窍之痫证。正如《丹溪心法·痫》载:“痫症有五.·无非痰涎壅塞,迷闷孔窍。”脾为生痰之源,脾虚则津液不得输布,湿聚生痰。风邪善行数变,痰随肝风阻于清窍而发本病。《景岳全书》载:“五脏之病,虽俱能生痰,然无不由乎脾肾。”又张介宾谓:“善治痰者,唯能使之不生,方是补天之手。”故魏师先治其标而后治其本。首诊方中施以大剂量化痰平肝熄风之品。又以痰随气而升降,气壅则痰滞,气顺则痰消之理,故投理气之品使气顺而痰消。《日华子本草》载天麻“补五劳七伤,通血脉,开窍”。故伍天麻、钩藤、生牡蛎镇肝熄风以定痫。二诊加入怀山药、石斛健脾益气滋阴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石斛“定惊疗风,能镇涎痰”,且能养阴益肾,又可防止方中药性燥烈,久服损伤胃阴之弊。终予四君子汤加味以益气健脾、化痰开窍兼以理气而获痊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