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建立临床中药学的若干思考

1. 历史回顾

1.1 《神农本草经》

  • 提出“治寒以热药,治热以寒药,饮食不消以吐下药···痈肿疮瘤以疮药···各随其所宜”等基本用药原则。
  • 药物配伍方面,提出“药有君臣佐使”,“有单行者,有相须者,有相使者,有相畏者,有相恶者,有相反者,有相杀者”,“相须相使者良,勿用相恶相反者”,药有宜丸、宜散、宜小煮、宜酒渍、宜膏煎等不同剂型,有的药可有多种剂型,而有的药不可入汤酒等。
  • 有毒药物从小量开始,逐渐增量,病去即止,不可恒服。
  • 服药时间要根据病位,有的宜食前,有的宜食后,有的宜晨服,有的宜睡前。

1.2 《本草经集注》

  • 创诸病通用药,如防风、防己、秦艽、川芎治风,茵陈蒿、栀子,紫草治黄疸,麻黄、杏仁,白前、橘皮、紫菀、款冬花、苏子、百部治上气咳嗽,酸枣仁治失眠等。
  • 一直为后世所沿用。

1.3 金元时期易水学派

  • 根据《内经》气味阴阳学说,完善了中药升降理论,倡导中药归经学说、引经报使学说,阐发五脏苦欲、脏腑补泻理论,开创脏腑用药范例。
  • 如用川芎(辛)散肝,细辛(辛)补肝,白芍(酸)敛肺、泻肝,芒硝(咸)软心,泽泻(咸)补心、泻肝,甘草、人参、黄芪(甘)泻心,甘草(甘)缓脾、缓肝,人参(甘)补脾,黄连(苦)泻脾,五味子(酸)补肺,桑白皮(辛)泻肝,知母、黄柏(辛)润肾燥,知母(苦)坚肾,黄柏(苦)补肾等。
  • 对不同脏腑火热病,遣使不同清热泻火药,如黄连泻心火,黄芩泻肺火,知母泻肾火,白芍泻肝火,石膏泻胃火等。
  • 十二经引经药,如手少阴心经用黄连、细辛,手太阳小肠经用藁本、黄柏;足少阴肾经用知母、独活,足太阳膀胱经用羌活;手太阴肺经用桔梗,手阳明大肠经用白芷、石膏;足太阴脾经用升麻、葛根,足阳明胃经用白芷、葛根、升麻、石膏;足少阳胆经用柴胡、青皮,足厥阴肝经用柴胡、青皮、吴茱萸;手少阳三焦经用连翘、柴胡、青皮。
  • 开创了主要以讨论药性、以法统药、重视与结合临床的本草体例。

1.4 《本草纲目》

  • 总结、介绍了自《神农本草经》以后有关药性的论述,介绍了治疗诸风、热病、痰饮,脾胃、虚损、咳嗽、诸血证、消渴、健忘、不眠等“百病主治药”,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。

1.5 《本草备要》、《本草从新》、《本草求真》

  • 由博返约地对《本草纲目》作了精要整理,节编成书。
  • 将436味常用中药,按功能分为补剂、收涩剂、散剂、泻剂、血剂、杂剂及食物七类,使气味依类而处,形质分类合观。
  • 这三部书分别对药性有所论述,对脏腑病证诸药及六淫病证诸药详加介绍,更符合临床实际,成为中药学教科书问世前,习中医者必读之书。

2. 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及内容

2.1 临床中药学的概念

  • 是中药学的分支,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,根据临床实际需要,对常用中药的来源、制造、加工、药性、作用、应用指征等进行药物的分析鉴定、配伍、调配、分发以及临床效验的评估和药事管理等,旨在解决临床应用中药时的有关问题,称为临床中药学。

2.2 临床中药学的内容

  • 从中药方面说,主要是中药药性,即药之阴阳属性、四气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补泻、燥润等内容。
  • 从临床方面说,主要是药物与脏腑病证的关系,六淫偏胜之所宜,十二经及不同部位的引经药,随证用药的规律,药物的最佳配伍,药物宜忌,药物之毒、副反应,药物对人体生理、生化机能的影响以及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研究,使临床应用中药能保证安全、有效、合理。

3. 中药学的现存问题

3.1 单味中药和复方

  • 要求来源清楚、质量可控、适应证明确、疗效确切。
  • 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有1000多种,199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509种。不少品种存在质量标准化不完善的问题。
  • 道地药材与普通地区所产药材理化性质悬殊,但人工栽培、驯养、养殖乃至人工合成的途径,这些药材与野生药材在性能功效上能否等同,均有待一一验证。
  • 历代中药理论虽在其主要方面一脉相承,但某些内容及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  • 对中药真伪的鉴定,历代医家均很重视,但由于法制还不够完善,执法不严,打假不力,不法分子生产和制造假冒伪劣中药,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仍时有发生。

3.2 药物功效

  • 单味药适应证过于广泛,其中某些功效是否确实的问题。
  • 古代文献中验桉报道的文字过于简单,使后人不易从中窥其梗概;有的为个别桉例,一家经验,又不免有主观和偶然的因素。
  • 近年开发出来的中药新用途,也尚需进行验证。
  • 中药临床研究的重复性、对比性与稳定性均较差,这些都给中药的临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

3.3 中药新药研制

  • 科研设计、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、研究方法、观察步骤、观察指标到时间安排、经费等存在一定问题,真正制成的新药品种还很少。

4. 临床中药学研究的近期设想

4.1 单味药、“药对”及复方

  • 应对单味药、“药对”及复方药进行前瞻性研究,首先应集中在临床疗效和药理学研究方面。
  • 单味药的研究仍具很大的潜力。
  • “药对”是中药配伍的一个重要内容,介于单味药与复方之间,主要根据药物之间既有相须、相使的协同作用,又有相畏药的相反相成、调节偏胜、制约毒性、缓和不良反应等作用进行研究的。

4.2 中药栽培、驯养以及合成

  • 近年有很大的发展,但仍需研究能否保证这些药物确有疗效,达到道地药材的水平。

4.3 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作用

  • 关于中药对人体各系统引起不良反应及毒性作用的病例已屡有报道。
  • 中药滥用,特别是补益药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。
  •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对其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,亦即对生理功能的加强或减弱;对病原体则主要通过干扰其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而发挥功效。
  • 对绝大多数的中药而言,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。

5. 建立临床中药学的意义

5.1 临床中药学的意义

  • 保证药物的安全性、有效性和合理性。
  • 在新药的研制上,中药无疑具有很大的潜力。
  • 药品的生产和供应,都应参照临床药学的有关章程及卫生部颁发的《新药申报办法》有关规定,有计划、有组织地进行,保证新药安全有效,保证伪劣产品不进入流通领域,真正杜绝药害事故的发生,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。

5.2 中药药效学研究

  • 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,选用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、实验方法和观测指标,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,特别要借用现代药理学方法,使中药药效学研究,既符合中医药理论,体现中医特色,又跟上时代要求,达到现代科学水平。

5.3 建立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

  • 建立临床中药学是时代的召唤,是医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,也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。
  • 目前,已基本上具备了建立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各方面的前提条件。
  • 临床中药学建立的日子将不会太远了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