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毒发斑医案

病史

患者发烧10天,开始体温37.5°—38℃之间,三天后转为间歇性高热,每日午后开始发冷发烧,冷烧前先有寒战,继而高热(体温高达40℃)。口渴,至次日黎明汗出热稍退,同时伴有咽痛,周身关节痛,在本单位用青、链霉素、解热药治疗一周无效,来我院检查,收住院治疗。

检查

  • 体温:39℃
  • 脉搏:60次/分
  • 血压:120/80毫米汞柱
  • 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神情合作,动作自如
  • 肺部听诊无异常
  • 心率:90次/分,律整、无杂音
  • 腹软,脾于左肋缘下2厘米,有轻压痛和叩击痛
  • 化验:白细胞10900立方毫米
  • 肝功能化验正常
  • 血沉:38毫米/一小时
  • 疟原虫检查:阴性

诊断

败血症?

辨证与治疗

初诊(5月4日)

  • 诊断:发烧20天,每于午后高烧前先寒战,相继发冷发烧,随即转入高热体温40℃,烦渴引饮,恶心欲吐,次晨汗出热稍退,咽痛,周身关节痛,小便黄,大便正常,舌苔黄厚,脉洪数。
  • 按语:邪入少阳阳明经症处理。
  • 处方:
    • 柴胡10克
    • 黄芩12克
    • 半夏10克
    • 党参10克
    • 生石膏30克
    • 陈皮10克
    • 知母10克
    • 威灵仙10克
    • 甘草6克
    • 生姜2片
    • 水煎服。

二诊(5月7日)

  • 诊断:服上药三剂,恶心欲吐已止,但转为持续高热(体温39.5℃)面红目赤,烦躁不安,前胸及背部出现散在性隐隐红斑,肌肤按之灼手,口渴,舌质红,苔黄,脉数。
  • 按语:证系温毒发斑,毒热不得外越所致。
  • 处方:
    • 生石膏30克
    • 知母10克
    • 大青叶10克
    • 生地15克
    • 丹皮10克
    • 银花10克
    • 连翘10克
    • 粳米10克
    • 甘草5克
    • 生鳖甲12克
    • 犀角3克(先煎犀角15分钟)
    • 水煎服。
  • 外用:荞麦面30克,用鸡子黄调合。搓前胸后背,使肌肉松解,引斑毒外出。

三诊(5月10日)

  • 诊断:服上方三剂,体温降至38℃,烦躁不安已解,红斑满布全身,仍咽干口渴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数,此温毒外泄之征。
  • 处方:原方继服。

四诊(5月13日)

  • 诊断:原方经服三剂后,体温降至37.4℃,神清,全身疲乏无力,咽干,舌质红,苔微黄,脉细数。此为热久伤阴,津滋耗损,治以滋阴清热,用加味养阴增液汤治之。
  • 处方:
    • 生地20克
    • 玄参10克
    • 沙参10克
    • 寸冬15克
    • 白芍10克
    • 生龟板15克
    • 生鳖甲15克
    • 玉竹20克
    • 首乌15克
    • 水煎服。

效果

  • 服上方8剂,体温正常,精神体力增加,红斑消退,舌质红润,苔薄白,脉缓,全身无任何不适,停药调养。

按语

  • 根据本例患者发冷发烧(寒热往来似疟),恶心欲吐,为邪入少阳之征;高热、烦渴引饮,脉洪数为热在阳明之象。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,合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,服药后恶心欲吐虽止,反而转为持续高热,肌肤灼手,胸背出现散在性隐隐红斑,此系温毒发斑,内闭不出,斑毒不得外越之故,因此,改弦更张,随症施治,用加味清毒化斑汤以清热凉血解毒,托斑外出。方中银花、连翘、大青叶清热解毒,白虎汤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阳明肌肤之热,犀角清热解毒凉血,生地、丹皮滋阴凉血,鳖甲滋阴软坚兼治肝脾之肿大,外用荞麦面合鸡子黄搓胸背部斑毒外出,内外合治,双管齐下,服药六剂,余热未清,津液耗伤,故用加味养阴增液汤滋阴生津,以善其后。方中生地、元参、寸冬养阴生津止渴,白芍养血敛阴,龟板、鳖甲滋阴潜阳软坚,玉竹养阴润燥,且有清补之功,首乌补肝肾、益精血,又服药八剂,脉静身凉,诸症悉愈。
  • 本病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,采用不同治法,取得满意效果,但治疗本病的关键问题,是分清斑与疹之区别,斑为阳明热毒,从肌肉而发,偏于血分,色红,抚之而不碍手,消退后,不脱皮屑;疹为太阴风热,从皮肤而出,偏于气分,其形状为碎小粒,尚于皮肤之上,形如栗米,色红,抚之有尖刺而触手,消退后,脱皮屑。就其两者属性而言,斑毒深而重,疹毒浅而轻,临床上若斑疹鉴别不清,势必造成误治之言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