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某秋燥医案
患者信息
- 性别:男性
- 年龄:34岁
- 病情:仲秋患感,初起头痛,恶寒发热,无汗鼻干而塞,唇干咽燥,咳嗽痰不多,胸胁微痛
初诊情况
- 前医诊断:秋燥
- 前医治疗:清肺润燥之剂
- 症状变化:发热恶寒不减,干咳唇燥反甚
诊脉及舌象
- 右脉:微浮
- 左脉:弦紧
- 舌苔:薄白而干
诊断及治疗
- 诊断:秋燥之属凉燥
- 治疗原则:温润,开达上焦
- 方剂:杏苏散加减
- 药物:
- 苏叶 6克
- 杏仁 9克
- 前胡 6克
- 桔梗 6克
- 半夏 6克
- 橘皮 6克
- 茯苓 9克
- 瓜蒌壳 6克
- 甘草 3克
- 葱白连须 3寸
- 豆豉 12克
二诊情况
- 症状变化:头痛减,微汗出,不恶寒,微发热,胸胁痛不显
- 脉象:已不弦紧
- 舌苔:薄白
- 调整方剂:去葱、豉,加桑叶、枇杷叶各6克,苏叶易苏梗
三诊情况
- 症状变化:诸症已平,惟余轻度干咳
- 调整方剂:清燥润肺轻剂
按语
- 按语:是案乃凉燥为病。古人谓燥属次寒之气即此。何廉臣氏云:“盖燥有凉燥、温燥、上燥、下燥之分。凉燥者,燥之胜气也,治以温润,杏苏散主之。温燥者,燥之复气也,治以清润,清燥救肺汤主之。上燥治气,吴氏桑杏汤主之,下燥治血,滋燥养营汤主之。”此案秋燥之属凉燥者,燥淫所胜,法当温润,然前医不辨,误认温燥,所进清润之剂,助热恋邪,是以病情有增无减,徒用辛凉甘润无功。所幸救误准确,及时改用温润之杏苏散加减,宣通上焦,上焦得通,气化而津可生,则燥邪化汗而解。此案示人,临证辨证准确与否,实在几微之间,医者当把握病机,谨审细察,决不可孟浪为之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