烦劳气耗,阳虚湿滞医案
病历摘要
畅某,女,48岁。因初产后胸腹腰部持续性出汗6年余而求医。由于家事烦冗,产后操持过早,又夙寒湿,体弱多疾,迄今时常出汗,动辄益甚,胸腹腰中出汗尤多。汗冷黏衣,酸馊,背凉,四肢畏冷,心慌气促,稍一劳动,周身酸楚,时寒时热,缠绵不愈。视其面色萎黄,语言低怯,时值初夏而厚衣着,纳呆,恶油腻,时而泛恶,口中黏苦,渴不欲饮。经水多愆期,经色澹,经量多,夹紫块,白带多,稠而量少,少腹冷痛,舌质澹红,边有齿痕,苔白厚微黄而腻,脉沉缓无力。诊断为多汗症。
辨证治疗
初诊
证属:烦劳气耗,阳虚湿滞。 治宜:益气温阳,调和营卫,兼祛湿滞。 方选: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。 药物:黄芪20克,薏苡仁15克,白芍12克,桂枝、白豆蔻、杏仁、茯苓、生姜各10克,炙甘草6克,大枣3枚。 煎服方法: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服。 服药后反应:服4剂后,背凉略减,思食,白带减少,唯四肢欠温,汗出如故。
复诊
调整方剂:减去杏仁,加牡蛎20克,附子、党参各12克,半夏6克。 服药后反应:继服4剂后,大汗减少,但活动后仍然出汗较多,畏寒,乏力,身楚,夜寐欠安。
再诊
调整方剂:重用黄芪,少佐川芎,加浮小麦。 服药后反应:续服5剂后,觉仅有少量汗出,时有乏力,余症悉减。
继诊
调整方剂:仿东垣用升阳益胃汤意。 药物:黄芪60克,薏苡仁20克,党参15克,茯苓、熟地黄、山药、大枣各12克,当归、附子、白术、炙甘草各10克,陈皮6克,柴胡5克,生姜3克。 煎服方法: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服。 服药后反应:继服10剂,患者精神倍佳,症状改善显着。
按语
本案汗症6年多,曾服中西药,效果不显。思产后气血来复,烦劳耗气,阳气亏而不能敛阴,肌腠疏而流汗,背冷、肢冷、气促,为阳气虚弱之象。先后服20余剂获痊愈,初诊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化裁,旨在和营渗湿,故4剂后虽背凉略减,思食,白带减少,但汗出如故,说明药未中的。复诊撤杏仁加入党参、附子、半夏、牡蛎即出汗大减。因本病乃产后烦劳气耗,阳虚湿滞,而上药乃助肾督,补阳虚,除寒湿,故效。后诊仍用党参、附子,又加山药、酸枣仁,尤其是熟地黄与陈皮两药同用,乃妙手之举,益助肾督填精温阳之力,一鼓邪气外出,并使髓海得养,脑功能得调,阳复湿除,自当诸症而安。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