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一诊
患者信息: 凌某某,男,82岁。
就诊日期:2011年11月9日
主诉: 头晕,胸闷间痛,心忡,气短,咳嗽,不咯痰,腰痛,纳食控制,口渴,尿频,量少,大便成形、日解2~3次,双下肢浮肿。
舌象与脉象: 舌淡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
血压: BP135/100mmHg。
既往病史: 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。
心电图: 心率90次/分,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,频发室性早搏。
诊断: 风眩,胸痹,消渴。
辨证: 肝阳偏亢,心气营亏乏,肝木失疏,痰瘀互结,心络经隧狭隘。
治法: 平肝潜阳,益气养营,豁痰化瘀,宁心安神。
处方:
- 西洋参5g(兑)
- 麦冬15g
- 天冬15g
- 五味子5g
- 天麻10g(蒸兑)
- 钩藤15g
- 白蒺藜10g
- 炒葶苈子10g
- 杏仁10g
- 茯苓20g
- 泽泻10g
- 丹参10g
- 川黄连5g
- 法半夏10g
- 瓜蒌皮10g
- 猪苓10g
药量: 10剂。
二诊
就诊日期:2011年11月18日
主诉: 头晕已除,胸闷不痛,心忡,气短,微咳嗽,痰少,口渴好转,尿频,量不多,大便成形,日解2~3次,双下肢微肿。
舌象与脉象: 舌澹黯,红苔薄黄,脉弦细。
诊断: 心忡、咳嗽、气短、足肿,尿频量少,心衰之征。
治法: 益气养阴、泻肺利水。
处方:
- 西洋参5g(兑)
- 麦冬15g
- 五味子5g
- 桑皮10g
- 黄芩10g
- 杏仁10g
- 炒葶苈子10g
- 茯苓20g
- 浙贝10g
- 瓜蒌皮10g
- 丹参10g
- 泽泻10g
- 猪苓10g
- 冬瓜皮20g
- 天麻10g(兑)
- 炙甘草3g
药量: 10剂。
三诊
就诊日期:2011年12月14日
主诉: 头不晕痛,胸闷痛已不着,心忡,不咳、痰少,夜寐尚谧,纳食一般,口渴,尿不多,大便成形,双足浮肿。
舌象与脉象: 舌澹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
血压: BP160/90mmHg。
诊断: 原法出入。
处方:
- 天麻10g(燕兑)
- 钩藤15g
- 白蒺藜15g
- 西洋参5g(兑)
- 天冬15g
- 麦冬15g
- 茯苓20g
- 杏仁10g
- 炙甘草3g
- 泽泻5g
- 炒葶苈子10g
- 五味子5g
- 猪苓10g
- 柴胡10g
- 法半夏10g
- 川黄连5g
- 瓜蒌皮10g
- 石决明15g(先)
药量: 10剂。
四诊
就诊日期:2012年1月12日
主诉:
服药后下肢浮肿消退,心率减慢至70次/分左右,早搏12次/分,目前以咳嗽较着,吐黄痰,量不多,咯之不爽,胸闷、气短、腹胀、口渴、纳差、神疲乏力好转,夜寐不谧,大便量少、日解23次。
舌象与脉象: 舌澹黯红,苔剥薄黄,脉弦细。
血压: BP164/80mmHg。
诊断: 原方调整,加强平肝潜阳。
处方:
- 西洋参10g(兑)
- 天麻10g(兑)
- 钩藤15g
- 白蒺藜10g
- 天冬15g
- 麦冬15g
- 石决明20g(先)
- 五味子5g
- 川黄连5g
- 瓜蒌皮10g
- 杏仁10g
- 茯苓20g
- 炙甘草5g
- 泽泻10g
- 炒葶苈子10g
- 丹参10g
药量: 14剂。
五诊
就诊日期:2012年2月10日
主诉:
服药后下肢浮肿消退,心率减慢至70次/分左右,早搏12次/分,目前以咳嗽较着,吐黄痰,量不多,咯之不爽,胸闷、气短、腹胀、口渴、纳差、神疲乏力好转,夜寐不谧,大便量少、日解23次。
舌象与脉象: 舌澹黯红,苔剥薄黄,脉弦细。
血压: BP164/80mmHg。
诊断: 咳嗽较着,吐黄痰,量不多,咯之不爽,胸闷、气短、腹胀、口渴、纳差、神疲乏力好转,夜寐不谧,大便量少。
治法: 加强平肝潜阳。
处方:
- 西洋参10g(兑)
- 麦冬15g
- 五味子5g
- 炙麻黄5g
- 杏仁10g
- 桑白皮10g
- 黄芩10g
- 浙贝母10g
- 瓜蒌皮10g
- 炒葶苈子10g
- 甘草3g
- 茯苓15g
- 川黄连5g
- 法半夏10g
- 忍冬藤15g
- 天竺黄10g
药量: 7剂。
按语
“心衰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脾脏上》,云:“心衰则伏”,其描述的症状主要是因为水肿所致的气促,水肿消则气促缓,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极其相似,在病机上也重视肝心之间的关系,“肝着其根,心气因起··.喘息则安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·脾脏上》)。患者的主要矛盾就是心气不足而致胸痛、心忡、气短、咳嗽、水肿,所以治疗上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治本,气促明显,可加葶苈子;痰浊明显,可加茯苓杏仁甘草汤;胸阳不振,可加瓜蒌薤白半夏汤;水肿明显,可加泽泻、猪苓、冬瓜皮等。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