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肝气化痰浊通经络祛头痛
患者信息
- 姓名:王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45岁
- 初诊日期:2005年10月27日
初诊症状
- 头痛:头胀痛
- 睡眠:睡眠差,最多每天睡1~2小时
- 其他症状:口流痰涎,大便软,左上肢麻木,四肢肌肉震颤
- 舌象:舌洁
- 脉象:脉弦缓
- 血压:125/80mmHg
- 月经:规律
初诊分析
- 病因:肝郁气滞,痰湿阻络
- 治疗原则:疏肝行气,化痰通络
- 方剂:和肝汤加味
- 药物:
- 当归 10g
- 白芍 10g
- 北柴胡 6g
- 茯苓 10g
- 白术 10g
- 炙甘草 6g
- 薄荷 5g
- 苏梗 9g
- 香附 10g
- 党参 10g
- 白菊花 10g
- 川芎 5g
- 钩藤 10g
- 百合 12g
- 炒谷芽 10g
- 剂量:10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服3天停1天
复诊信息
- 复诊日期:2005年11月7日
- 症状变化:
- 头胀痛明显好转
- 四肢振颤消失
- 自觉咽中有痰
- 睡眠仍欠佳
- 耳痛
- 舌象:舌洁
- 脉象:脉平
复诊分析
- 治疗原则:效不更方,继续使用原方加丹皮10g, 蝉衣3g
- 药物:
- 原方药物
- 丹皮 10g
- 蝉衣 3g
- 剂量:10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服3天停1天
按语
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,其因非常复杂,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之分。无论何种病因所致,经气逆上,干于清道,不得运行,壅遏而作痛。明·王肯堂《证治准绳·头痛》说:“头象天,三阳六府清阳之气,皆会于此;三阴五藏精华之血,亦皆注于此。于是天气所发,六淫之邪,人气所变,五贼之逆,皆能相害。或散覆其清明,或瘀塞其经络,因与其气相薄,郁而成热则脉满,满则痛。”叶天士《临床指南医案·头痛》:“头为诸阳之会,与厥阴肝脉会于巅,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室塞,浊邪得以上据,厥阴风火,乃能逆上作痛。故头痛一症,皆由清阳不升,火风乘虚上入所致。”
疼痛有胀痛,刺痛,隐隐作痛;疼痛的部位有前额、巅顶、两侧的分布不同;同时当辨兼证,更有血虚、气逆、痰厥···新病久病,病急病缓,临症需仔细察辨。辨证要点:
- 内伤还是外感
- 头部的部位:
- 太阳头痛,多在头后部,下连于项
- 阳明头痛,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
- 少阳头痛,多在头之两侧,并连及耳部
- 厥阴头痛,则在巅顶部位,或连于目系
此患者因生气而诱发头痛,气机失疏,经气壅阻,故疼痛多为胀痛,肝郁化火,烦躁易怒,脉弦滑可考虑为肝肾阴虚,肝阳偏亢。“不通则痛”,治疗以通为顺,使气血调畅,运行复常,则其痛自已。清·高士宗说:“通之之法,各有不同,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通也;上逆者使之下行,中结者,使之旁达,亦通也,虚者助之使通,寒者温之使通···”叶天士“通字须究气血阴阳”,所表达亦是这个道理。方师在治疗上用和肝汤加味,旨在疏肝气,降浊气,通络止痛,疏散少阳,奏出事半功倍之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