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某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31岁
  • 初诊日期:2012年7月18日

主诉

  • 患者自述头晕、头昏伴失眠2个月。

症候

  • 晨起说话后及劳累后:感头晕加重,伴气短、乏力、头重脚轻、久站立不稳。
  • 低血压:90/55mmHg。
  • 服西洋参、葡萄糖水及针灸3次后:略好转。
  • 偶尔耳鸣
  • 便溏
  • 舌象:暗澹,苔薄白略腻。
  • 脉象:弦滑数。
  • 既往病史:双侧卵巢囊肿病史,排卵期出血5年,痛经,荨麻疹病史。

经络诊察

  • 太阴经、少阴经、手阳明经、手太阳经

辨经

  • 病在太阴经、少阴经

选经

  • 取任脉、阳明经

选穴

  • 前顶、手足三里、建里

二诊

  • 头晕好转,但睡眠差,多梦,仍头晕,视物旋转,头重脚轻、乏力,困倦。
  • 2012年7月23日:行“卵巢囊肿摘除术”,术后服用西药,出现非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,乳房胀痛,晨起眼睑浮肿,便溏,日2次。
  • 舌象:暗澹、胖大,苔薄白。
  • 脉象:弦滑,尺弱。
  • 辨经:病在太阴经。
  • 选穴:太渊、太白、足三里,灸隐白。

三诊

  • 失眠好转,入睡较前容易,梦多,头部昏沉,注意力不集中,劳累后感头晕加重,晨起有白痰咳出,咽后壁可见白色粟米样肿物,鼻流清涕,大便较前改善,但仍完谷不化。
  • 舌象:暗澹,苔薄白,舌体稍胖大。
  • 脉象:浮滑。
  • 选穴:太渊、太白、照海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
四诊

  • 失眠好转,仍早醒,多梦,睡眠时间每日5~7小时,头晕减轻,但仍困倦,时轻时重,大便不成形,伴小腹痛,手足冷。
  • 自诉:7月23日术后月经未来过,期间8月20日到8月25日有少量浅澹血性分泌物。
  • 舌象:齿痕、质红暗,苔薄,脉沉细。
  • 查体:双扁桃体肿大,咽后壁可见一0.2cm×0.2cm脓疮。
  • 辨经:病在太阴经、少阴经。
  • 选穴:少海、神门、太白、商丘、建里、足三里、下脘。

五诊

  • 入睡明显好转,仍头晕,如坐舟船,早醒(4~5时),多梦,针后大便成形,但近日便溏复作,双手转温,双足仍寒。
  • 舌象:胖有齿痕,质红暗,苔薄,脉沉细。
  • 选穴:天柱、神门、太白、中脘、下脘、足三里。

六诊

  • 入睡可,多梦,劳累后感头晕,程度减轻,大便成形,偶尔食不合适后仍有便溏,大便23次,近23天劳累后感胸闷、气短,双眼及双侧头痛,带下呈暗红色,脐下隐痛,手足畏寒。
  • 舌象:红有齿痕,苔薄白少,脉细。
  • 选穴:针前顶、太渊、太白、中脘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关元(加灸)。

七诊

  • 头昏较前明显好转,起床时头晕,睡眠深度加深,乏力好转,时有多梦,经血量增多,血色鲜红,伴少腹痛,手足凉,双足甚。
  • 灸隐白,针百会、风池、公孙、太白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
中药处方

  • 炙黄芪15g
  • 桂枝6g
  • 茯苓10g
  • 赤芍10g
  • 牡丹皮10g
  • 益母草15g
  • 党参10g
  • 当归10g
  • 干姜6g
  • 生龙骨15g
  • 炙甘草6g
  • 麦冬10g
  • 五味子6g
  • (7剂)

疗效

  • 治疗4次:睡眠基本正常,再巩固3次。属显效。

医案解读

  • 初诊:患者头晕、乏力、便溏、经间期出血,提示脾气虚。经络诊察发现太阴经及其表里经阳明经异常。头晕是由于脾气不升导致的。取前顶升阳,调理阳明经。
  • 二诊:头晕减轻,以治疗失眠为主。患者因卵巢囊肿切除术后失眠加重,伴有经间期出血。脾气虚,阳气不升则头晕(昏沉)。多思劳倦伤脾,脾气虚,生血之源不足,血不养心神,故有失眠、多梦。取太渊、太白、足三里健脾胃,灸隐白止经间期出血。
  • 三诊:失眠、头昏、便溏等症有好转。取太渊、太白、中脘、下脘健脾和胃,照海安神。
  • 四诊:失眠复发,重新察经络发现少阴经、太阴经异常。心脾两虚导致失眠。治疗以健脾安神为主。针少海、神门安神;太白、足三里、建里健脾和胃。
  • 五诊:仍以健脾安神为主,取太白、神门为主穴,加足三里、中脘、下脘健脾和胃,加天柱清头目。
  • 最后两诊:失眠、头晕、便溏等症明显好转,以健脾为治则。因患者要回德国教书,术后体内有瘀血停滞,故开桂枝茯苓丸加减以补气、活血化瘀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