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气浮越

患者56岁,男性,劳力性胸痛3年,加重1周,牵涉右肩,大便黏腻不爽。舌偏红,稍白腻,脉滑数尺旺,寸觉稍差。中医诊断为胸痹,证属痰热痹阻胸阳。病因病机为痰热痹阻心阳,痰湿内蕴化热,影响心脉运行。
阳气浮越胸痹痰热痹阻胸阳不展
查看详情 →
患者,57岁,主诉哮喘十余年,病程较长。主要症状为喘息阵发,坐不能卧,抬肩张口,气短汗出,肢冷,神识昏煳,呓语,胸背烦热,呼吸迫促,咳嗽痰多色白起泡,咳剧则呕逆,食思缺如,大便数日一次。舌质晦暗,苔白厚而腐,脉弦劲而数,太溪脉沉如无。中医诊断为肺虚喘证,病机属肺气大虚,真阴亏损,阳气浮越,痰饮中阻。二诊时舌质红润苔白滑,中后厚腻,脉弦数,右盛于左,间有结代。三诊时舌苔已退,脉弦转缓。
阳气浮越肺虚喘证真阴亏损痰饮中阻
查看详情 →
患者浮肿,午后下肢为甚,大便日行三次不成形,脉大鼓指而空,舌光无苔,不思饮,血压波动于160~150/130~120mmHg,饭后口中苹果味。诊断为脾肾两衰,阳气浮越。
阳气浮越脾肾两衰脾机能亢进全身浮肿
查看详情 →
患者三十余岁,主要症状为肢体困倦、食量减少、恶寒发热、头目晕痛、口渴咽干、清涎涌逆、体中潮热、胸膈满胀、腰痛腹痛、心神烦躁、小便微黄、唇焦舌燥、舌苔焦黄。脉象浮数无力。中医诊断为真寒假热症。病因病机为过食生冷瓜果,消化不良,蓄湿积寒,脾土不运,气血两亏,脏腑皆弱,复感风寒,阳气受抑,肾水寒、肝木郁,致上焦热燥,浊阴不降,清涎泛溢。舌象焦黄,脉浮数无力。
阳气浮越真寒假热症脾胃虚寒肾水寒
查看详情 →
患者年龄23岁,女性。主要症状为腹部膨胀、小便不利,病程2个月余。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,证型为阳气浮越、阴气内陷,病因病机为表里俱虚,阴阳不调。望诊见两颧潮红,切诊脉象沉细。问诊见脐突、下肢浮肿、胃纳欠佳、自汗。闻诊未提及。
阳气浮越腹部膨胀小便不利两颧潮红
查看详情 →
患者男性,45岁。主诉失眠近一载,伴有记忆力减退、头晕、神疲、周身乏力、心悸、夜有盗汗。脉象虚大,舌边有齿印,苔薄。中医诊断为精气亏虚,阳气浮越。
阳气浮越失眠症精气亏虚
查看详情 →
女,44岁,白细胞减少10年,头昏倦怠,纳食锐减,无力,龈红出血疼痛,齿松动,口腔粘膜溃破,夜间潮热,背心及手足心热,颜面潮红,大汗出,发冷,骨节疼痛,心悸,面苍白,气短,语低怯,脉细数无力。阴精涸竭,阳气浮越之虚劳证。面色苍白,舌象未提及,声音低怯,气味未提及,问诊见潮热、汗出、骨节疼痛、心悸,脉细数无力。
阳气浮越白细胞减少虚劳证阴精涸竭
查看详情 →
刘某,男,79岁。持续高热不退2个月,身热而畏寒肢冷,踡卧,口中干热如开水烫,渴喜冷饮,咳嗽痰多,呕吐,胸闷气短,大便干结,面色黧黑而两颧浮红,舌淡黯无苔且润,脉数大按之虚。中医诊断为发热,证属阴寒内盛,阳气浮越。脉象数大按之虚,为真寒假热证。舌淡黯无苔且润,面色黧黑而两颧浮红,身热而畏寒肢冷,踡卧,口中干热如开水烫,渴喜冷饮,咳嗽痰多,呕吐,胸闷气短,大便干结。
阳气浮越持续高热阴寒内盛虚阳衰微
查看详情 →
昏晕不定,有时汨汨作酸,病程未明。脉象细濡而右关带滑。清津为阳气所炼,渐欲成痰,浊阴清位。阳气浮越在上,时时昏冒。面色、舌象、声音、气味、病史未明。中医病名未明,证型未明,病因病机为清津化痰,浊阴上犯,阳气浮越。
阳气浮越眩晕痰浊阴虚
查看详情 →
患者阳气未得潜藏,脏腑之阴未能充分补充,导致肝家之风随阳气而动,脾家之痰乘气而聚。面部冒热,腰部疼痛。舌前半苔薄灰,后半苔薄黄。左手脉柔细,右手脉更细。肝风内动,脾虚痰聚。
阳气浮越头晕阴虚肝风内动
查看详情 →
45岁男性,失眠近一载,伴记忆力减退、头晕、神疲、周身乏力、心悸、盗汗。脉虚大,舌边有齿印,苔薄。诊断为精气亏虚,阳气浮越。
阳气浮越失眠精气亏虚
查看详情 →
五十余岁,突发大喘,痰出如泉,身汗如油,脉浮而洪。气阴欲竭,肺气虚极不摄,汗出如油,面嫩红。脉浮而洪,似命绝之状。
阳气浮越咳嗽大喘身汗如油
查看详情 →
苏夫人 难产后五朝 汗出发热 腰背酸痛 精神倦怠 脉细数 舌无苔 难产伤血 血虚发热 汗出颧红 脉濡细 阴血骤虚 阳无所依 阳气浮越 营卫失和
阳气浮越难产后发热血虚发热营卫失和
查看详情 →
十岁男童,病痢,发热,呕恶。血先下者凝黑成片,后下者点滴晦澹。脾胃虚冷,阳气浮越而发热,阴气不守而下奔,中焦困乏而不纳。面色苍白,舌淡,脉沉迟。
阳气浮越虚寒痢脾胃虚冷阴气不守
查看详情 →
男,64岁,主诉烦躁、发热、心悸、夜间盗汗、右侧肢体麻木、眩晕、下肢疲软,病程未明确。中医病名未明确,证型为心肾阴虚,阳气浮越。舌偏红,脉沉弦细微。烦躁、发热、心悸、夜间盗汗、眩晕、肢体麻木、下肢疲软、步态异常。
阳气浮越心肾阴虚脑卒中后遗症心悸
查看详情 →
患者年龄28岁,女性。主诉产后高热持续3天。素体虚弱,产时用力努挣,流血颇多。发热40.5℃,高热汗出,恶风,精神萎顿,心悸烦躁,短气乏力,头晕耳鸣,面色苍白,两颧红赤,口中干燥,渴喜热饮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浮大,按之芤。中医病名产后高热,证型产后阴血骤虚,阳气浮越。病因病机产后失血过多,阴血内亏,阳气外越。
阳气浮越产后高热阴血骤虚心悸烦躁
查看详情 →
七旬余,咳嗽、喘息、痰红,病程未明。中医病名:水肿,证型:阳气浮越,病因病机:三焦火气虚惫,水随气奔。望诊:未提。闻诊:未提。问诊:咳血、喘急难卧、饮食减少。切诊:六脉弦大而急,按之益劲而空。
阳气浮越咳血阴血虚水肿
查看详情 →
患者怀孕三月,胎坠血崩如泉涌,症见胀闷、昏沉、发热、谵语、上视见鬼、面黑流涎。诊断为胞衣不下,辨证为瘀血灌满胞中,上掩心肺。望诊见面黑流涎,闻诊未提及,问诊见胎坠血崩、胀闷、昏沉、发热、谵语、上视见鬼,切诊未提及。病因病机为瘀血攻心,气滞津停。
阳气浮越胞衣不下瘀血攻心阴血骤失
查看详情 →
患者女性,病程9个月,主要症状为低热(37.5~37.8℃),伴倦怠自汗、头昏气短。辨证为阴虚阳气浮越。望诊未提,闻诊未提,问诊提示持续低热及自汗,切诊示脉小,后转为弦而较前有力。
阴虚阳气浮越阳气浮越低热倦怠自汗
查看详情 →
五十余岁,形色苍白,发热恶食,上吐下泻,昏闷烦躁,头身俱痛,脉洪数。吐泻汗漏不止,表里虚甚。发斑,面赤身及四肢胀闷,斑色淡而隐隐,形如蚊迹。无根失守之火游行于外,胃虚,邪从上下出。
阳气浮越吐泻发热发斑
查看详情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