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幼波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袁某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32岁
- 初诊日期:1964年3月17日
主诉
发热,右上腹痛,半月发作1次已1年余。
现病史
- 病程:患者自1950年以来,右上腹发作性疼痛,痛剧如绞。有时伴有体温升高,2~3天后缓解。大约每年发作1次。
- 1958年10月:右上腹剧痛再次发作,并向右肩放射,伴有发冷发热,轻度黄疸,某医院诊为胆石症,行剖腹探查,术中发现胆囊内有蛔虫1条,合并胆囊炎,未见结石。行“T”形管引流,术后发热不退,体温常在39℃以上,疼痛不止,注射吗啡才得缓解,用抗生素连续治疗2个月,痛减热退。引流口形成瘘管,又行瘘管切除术。术后创口愈合出院。
- 1959年5月:上班工作,3个月后旧病复发,经保守治疗好转,以后平均每月发作1次,前后住院10次。
- 1961年7月:病情加重,右上腹痛反复发作,不退,伴有黄疸,保守治疗无效,乃做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。病情无明显改善,转某疗养院经中医治疗半年,病情好转出院。
- 1962年5月:发冷发热,黄疸再度出现,又住院治疗,无明显好转,发作频繁,延至1963年8月,发热高达41.8℃,黄疸加深,黄疸指数120单位,出现昏迷,转某医院,经剖腹探查诊为多发性肝脓肿,合并胆汁性肝硬化。暴露肝脏穿刺引流20多次,脓汁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。当时体温波动在39~40℃,神志恍惚,时而昏睡,时而清醒。经大量抗生素等治疗2个月后,黄疸渐退,创口愈合,胁痛减轻。
- 1963年8月后:约隔半月发热1次,体温约在39℃左右,右上腹痛,并有黄疸出现,内科保守治疗无效,病情日渐恶化。经内外科会诊,考虑可能为吻合口逆行性感染所致,乃做胃空肠吻合术。术后一般情况虽有好转,但仍然每半月发热1次,反复发作持续至今。
现症
- 症状:每隔半月左右发作1次,右肋胀痛,放射至右肩,痛不可忍,肢冷汗出欲脱,伴有畏寒发热,目黄颧赤,一般3~5天始退,平日体虚乏力,精神萎靡,气短懒言,右胁钝痛,胃脘痞闷,泛恶厌油腻。
- 检查:
- 体温:39℃
- 发育:中等
- 营养:较差
- 面色:晦暗
- 巩膜:可疑黄染
- 心肺:未见明显异常
- 血压:108/75mmHg
- 腹部:平坦,有手术瘢痕4处,肝上界在右第5肋间,下界在右锁骨中线下4cm, 中等硬度,轻度触痛和叩击痛,脾可触及,较软
- 化验:
- 血红蛋白:89g/L
- 红细胞:2.37×102/L
- 白细胞:5.5×10°/L
- 血小板:81×10°L
- 出血时间:6分45秒
- 凝血时间:1分30秒
- 凝血酶原时间:15秒(对照12.5秒)
- 尿蛋白:微量
- 尿胆红质:(+)
- 血沉:11mm/h
- 血胆红素定量:2.57μmol/L单位
- 麝浊:5单位
- 麝絮:(++)
- 碱性磷酸酶:4.0卜瓦单位
- 高田试验:(-)
- 谷丙转氨酶:45单位(正常值21单位)
- B.S.P.试验:45分钟后储留量10%
- 白蛋白/球蛋白:38/27
- 舌象:光无苔,质红
- 脉象:沉细数
西医诊断
- 慢性复发性肝胆管炎(大肠杆菌感染)
- 胆汁性肝硬化
- 多发性肝脓肿手术后
- 胆囊摘除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
- 胃空肠吻合术后
- 继发性贫血
中医辨证
- 气血两虚
- 阴虚血热
- 湿热未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