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、息肉
患者信息
- 姓名:鲁某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61岁
- 民族:汉族
- 职业:新疆巴州农业局干部
- 婚姻状况:已婚
- 初诊日期:1991年7月17日
- 病历号:38121
病历摘要
主诉
患者间断性胃脘及右上腹部疼痛30年,加重3个月。
现病史
- 既往史:
- 25年前曾患肾盂肾炎。
- 6年前做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”。
- 1年前查体发现“陈旧性肺结核已钙化”和“胸膜肥厚性粘连”。
- 家族史:无遗传病及同类病患者。
体格检查
- 体温:36℃
- 脉搏:80次/分
- 呼吸:20次/分
- 血压:13/8kPa
- 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。
-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。
- 浅表淋巴结不大。
- 咽部无充血。
- 胸廓对称无畸形。
- 心界不大,心率80次/分。
- 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性罗音。
- 腹部平坦,上腹部压痛,肝脾未触及。
- 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。
实验室检查
- 红细胞:412万/mm³
- 血红蛋白:10.9g/dl
- 白细胞:6000/mm³
- 中性粒细胞:62%
- 淋巴细胞:38%
- 血小板:10.2万/mm³
- 尿常规:(-)
- 大便常规及潜血:(-)
- 空腹血糖:60mg%
- 血沉:13mm/h
- 胃泌素:86pg/ml
- 肝功能正常
- HBsAg:(-)
- 血脂五项:均在正常范围
- 乙肝五项:均正常
- X线检查:右上肺钙化灶,右侧膈角粘连。
- 心电图:窦性心动过缓,余未见异常。
胃镜检查
- 1986年6月24日:食管贲门下端3点处可见一片状糜烂,胃底穹窿部可见点片状充血。胃体粘膜潮红,胃窦可见局限性粘膜下血管显露,粘膜红白相间、粗糙。幽门形状变形,开闭可,可见两条粗大皱襞且有新鲜出血,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似3个息肉样隆起及轻度糜烂,小弯侧前壁均见小片状糜烂。
- 1987年9月15日:食道、贲门、胃底均(-),胃体粘膜花斑状充血。胃窦粘膜红白相间,幽门变形。十二指肠球腔变形,粘膜广泛充血伴轻度水肿。
- 1989年10月31日:食管贲门下端齿状线模煳不清。胃底粘膜轻度充血,胃体粘膜色泽红。胃角粘膜纹理紊乱,粗糙且有隆起。胃窦粘膜皱襞有散在颗粒,粘膜红白相间。幽门可见,开闭尚可,粘膜皱襞持续伸入,幽门口充血糜烂,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水肿,前壁霜斑样溃疡。
- 1991年7月29日:食管(-),贲门(-),胃底粘膜红白相间,以白为主,血管显露,穹窿部有一个直径4mm半圆形息肉,表面光滑,胃体粘膜呈花斑状,以红为主,有散在陈旧出血点。胃窦粘膜粗糙,呈重度红白相间改变,以白为主,可见暗红色血管,表面有弥漫性结节及颗粒状隆起,并可见散在点状糜烂。幽门水肿。
- 1991年10月26日:食管(一),贲门(一),胃底粘膜水肿,轻度红白相间,穹窿部见一2mm直径大半圆隆起,胃体粘膜轻度充血,皱襞规则,胃角拱形、光滑,胃窦粘膜稍粗糙,呈中度红白相间,红多白少,可见散在充血性红色斑丘状隆起,未见血管,幽门水肿,开闭尚可。十二指肠球腔及降段粘膜水肿。
- 1992年4月16日:食管光滑,通畅。贲门粘膜色泽正常,开闭良好。胃底、胃体粘膜色泽不均,可透见粘膜下血管,穹窿部可见一约0.1×0.1厘米白色隆起,胃体粘膜橘红色,皱襞规则,粘液湖量中,色清。胃角拱形,光滑。胃窦粘膜花斑状,大部以红为主,粘膜粗糙,未见粘膜下血管。幽门前区粘膜水肿,幽门可见,形状圆,开闭尚可。十二指肠球粘膜及降段轻度水肿。
中医诊断
- 胃脘痛
西医诊断
- 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,伴肠化
- 胃底息肉
- 十二指肠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