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某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48岁
  • 初诊日期:1992年4月16日

病史

  • 患者患有慢性咳嗽,咯黄脓痰,偶有血痰,病程10余年。
  • 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双下肺支气管扩张症。
  • 长期中西医治疗,仅能短暂控制症状,但不能稳定病情。

初诊症状

  • 咳嗽痰多,日夜约30余口,黄脓痰占1/3,未见痰血。
  • 伴胸闷憋气,有时咳引胸痛。
  • 怯寒肢冷,易自汗,易感冒。
  • 神倦乏力,形体消瘦。
  • 面色暗滞,口唇暗红。
  • 舌质偏红暗,苔黄白厚腻。
  • 脉虚弦滑近数,右关弦滑,右寸细滑。

诊断与治则

  • 证属气阳虚弱,痰热郁肺,瘀阻肺络
  • 先治痰热标实

初诊方药

  • 生麻黄 10g
  • 南杏仁 10g
  • 黄芩 10g
  • 生甘草 10g
  • 金荞麦根 30g
  • 白毛夏枯草 20g
  • 浙贝母 15g
  • 桔梗 30g
  • 海蛤壳 20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白术 15g
  • 瓜蒌壳 15g
  • 广郁金 15g

二诊

  • 服药7剂,自觉痰易排出,胸闷憋气减轻,黄脓痰略有减少,痰量如前。
  • 嘱原方续服14剂

三诊

  • 黄脓痰每日3~5口,以白黏痰为主,痰量减少不明显,以早晨及午后痰量较多。
  • 黄苔减少,以白厚腻苔为主。
  • 舌质暗红,脉象虚弦滑,已无数象。
  • 痰热证候基本控制,改为温阳宣通,补益肺脾,佐祛痰清热论治。

三诊方药

  • 生麻黄 10g
  • 鹿角霜 20g
  • 肉桂 6g(入煎)
  • 炮姜炭 10g
  • 炒白芥子 10g
  • 熟地 15g
  • 生甘草 10g
  • 生黄芪 30g
  • 西党参 30g
  • 白术 15g
  • 广陈皮 10g
  • 全当归 10g
  • 败酱草 15g
  • 白毛夏枯草 15g
  • 桔梗 30g

四诊

  • 服上方7剂,痰量减少1/3,厚腻苔亦见减少,体力增强,自汗基本消除,未见有不良反应。
  • 嘱原方续服,观察可否持续施用温阳宣通方药。

五诊

  • 连续服上方30余剂,诉疗效甚佳,痰量日仅十余口,黄痰已消失,胸闷憋气已除,精神大为改善,饮食亦增,二便正常。
  • 舌质偏暗红,舌苔薄腻,面色、口唇已无暗滞现象。
  • 脉细滑,右关弦滑之象显著缓和。

按语

  • 本案始见本虚标实证候突出,根据“急则治其标”的法则,先治痰热标实。

  • 在组方择药过程中,又充分注意“攻邪不伤正”和“攻补兼施”的原则,故方中又加用了黄芪、白术以扶正。

  • 生黄芪与桔梗相配,有利于升提肺气,以提高排痰力度。

  • 三诊时痰热标实证候基本控制,已呈现应用“温阳宣通”治支气管扩张症的极好时机,从而果断地施用阳和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,以温阳宣通,补益肺脾。

  • 由于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基础决定了“生痰”与“排痰”始终是一对突出矛盾,而且全程显现,通过合理治疗可减少矛盾的激化,控制反复感染的发生。

  • 在“温阳宣通”的同时,仍然注意“清痰热”和“排痰”的有机结合,从而解决顾此失彼的被动状态。

  • 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“脾虚失运”和胃纳不佳的证候长期存在,故保护脾胃生机和防止胶质滋腻碍胃的现象出现,方中将鹿角胶改为鹿角霜,既可避免碍胃,又可防止出血。

  • 患者已接受治疗二年余,未出现既往反复发作和频繁感染状况,咯血痰未再发生,病情稳定,体重增加,生活质量明显提高,说明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大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,对提高中医药的疗效、开创新的治疗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