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痹(风心病、心瓣膜损害)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程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29岁
  • 初诊日期:2005年12月16日

初诊情况

1. 主诉

  • 心累、心悸,精神负担加重
  • 入夜心悸更甚
  • 偶有鼻少量出血
  • 大便略稀,食欲好
  • 关节不痛

2. 既往史

  • 无明显风湿热等病史

3. 体征

  • 体胖
  • 面色红光,唇红
  • 舌尖略红,苔薄黄
  • 脉滑数,律齐
  • 血中甘油三酯略高,抗“O”等无异常
  • 心功能尚可
  • 血压150/48mmHg

4. 诊断

  • 气阴两虚,风湿痹阻,夹瘀热阻滞心痹(风心病、心瓣膜损害)

5. 治法

  • 益气化瘀
  • 养阴清热
  • 兼祛风除湿宣痹

6. 处方

  • 太子参30g
  • 麦冬30g
  • 五味子10g
  • 炒杜仲20g
  • 桑寄生30g
  • 独活15g
  • 合欢皮30g
  • 酸枣仁20g
  • 夜交藤50g
  • 丹参20g
  • 生地15g
  • 谷芽30g
  • 石斛18g
  • 3剂,水煎服,日1剂

7. 注意事项

  • 低盐饮食
  • 控制体重
  • 食宜清澹营养
  • 稳定情绪
  • 保持良好睡眠
  • 适当轻度活动,但不可过急

二诊情况

1. 服药后反应

  • 心悸明显减轻,仅在安静时偶有心悸感
  • 今晨又见有少量鼻血
  • 右侧头颈有动脉搏动感
  • 不肿,口和,大便略稀

2. 精神状态

  • 精神状态比一诊时更轻松
  • 唇色略红
  • 舌质略澹红,苔薄腻,右侧边缘出现剥苔
  • 脉滑数,律齐,每分78次
  • 血压:135/48mmHg

3. 诊断

  • 气阴两虚同前
  • 瘀热阻滞,风湿不明显

4. 治法

  • 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,养血宁心,兼化瘀清热

5. 处方

  • 太子参30g
  • 麦冬30g
  • 五味子10g
  • 黄连10g
  • 乌梅15g
  • 炒杜仲20g
  • 桑寄生30g
  • 酸枣仁20g
  • 柏子仁12g
  • 北黄芪30g
  • 茯苓20g
  • 丹参20g
  • 生地15g
  • 谷芽30g
  • 4剂,煎服等同前

三诊情况

1. 服药后反应

  • 心悸明显
  • 停服后仅用前方益气化瘀养阴的药则感觉很好
  • 心悸均不明显
  • 睡眠较易醒
  • 几天前偶发生心前区一过性轻微隐痛,无头晕,余症少

2. 体征

  • 精神状态较为轻松
  • 唇色已不红
  • 舌质略澹红,苔薄,右侧边缘仍有剥苔
  • 脉滑数,律齐
  • 血压:135/48mmHg

3. 诊断

  • 病机同前
  • 益气养阴,养血宁心,兼化瘀清热

4. 治法

  • 天王补心丹加减善后

5. 处方

  • 玄参15g
  • 太子参30g
  • 麦冬30g
  • 生地15g
  • 丹参20g
  • 枣仁15g
  • 北黄芪20g
  • 茯苓15g
  • 谷芽30g
  • 瓜壳12g
  • 丹皮10g
  • 3剂,煎服及医嘱均同前,有效可以本方多服

按语

本案治疗初在益气化瘀,养阴清热基础上兼祛风除湿宣痹,以防风湿余邪未尽,故用生脉散加炒杜仲、桑寄生、独活、丹参、生地、合欢皮、酸枣仁、夜交藤等。后则着力于益气养阴,养血宁心,兼化瘀清热以治本,有效地截断本病发展的病机演变机制。本案治疗中始终坚持了益气养阴以保少阴心肾,并辨证加减,收效明显,终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,病情稳定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