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王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3岁
- 住院日期:1964年4月8日
主诉
颈部肿痛已7天。
现病史
- 入院日期:1964年4月8日
- 治疗经过:
- 4月8日:全身出现潮红粟状丘疹、水疱及出血性皮疹脓疱。
- 4月22日:颈后偏左方出现指头大小硬块,疼痛。
- 4月24日:红肿蔓延直径达10厘米。
- 4月27日:颈部淋巴结肿大,颈部转动不便,木胀隐痛,心烦自汗,恶寒高热,口渴引饮,疲惫乏力,纳食不香。
- 4月28日:剪去中心脓头腐肉。
- 4月30日:胸痛憋气,咳嗽气短,吐出血性黏痰,心慌志乱。
- 5月2日:病情恶化,面色苍白,身热畏寒,自汗心烦,烦躁不安,时现恍惚,口渴引饮,不思纳食,胸闷憋气,咳出血性黏痰,颈痈漫肿串延左侧颜面及左侧眼睑均现水肿,疼痛麻木僵硬,脓腐未脱。
- 5月3日:毒热症更显严重,烦渴喜冷饮,时而喃喃自语,精神疲惫,翻身已感困难,大便溏泄不止,小溲频短而赤,局部痈肿周围有数个小疖肿出现。
- 5月4日:血培养及疮面脓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黄疸指数9。
- 5月9日:胸部X线摄片,两肺遍布斑片阴影,两肺下部融合大片模糊阴影,间有透明区。
- 5月13日~6月1日:病情好转,胸痛胸闷已解,面色渐转红润,精神日佳,夜寐已安,语言清楚,大便已成形,小溲清,后颈部肿痛硬块缩小,清除腐肉后,可见新鲜肉芽。
- 5月26日:颈部肿痛僵块消退,疮口愈合。
- 6月2日~6月9日:患者每日在室内活动,偶因劳累,外出受风,故见低热,夜晚烦躁,纳食乏味,咳痰加重,偶见血性痰块,身倦,胸闷气短。
- 6月19日:X线摄片,左肺第一、二肋间与前变化不明显,右肺下野内带病变范围略小,空洞约2厘米×1厘米。
体征
- 检查:
- 4月28日:颈后偏左侧隆起肿块约12厘米×10厘米,中心可见4~5个米粒大脓头及指头大疮面。脓腐深潜,触之僵硬无波动感,颈部淋巴结肿大,移动无粘连,有明显触痛。
- 5月3日:体温39℃,呼吸困难,37次/分,精神时现恍惚,两肺遍布湿性啰音,肝在肋缘下1指,脾可触及。
- 5月9日:两肺大片炎症浸润明显吸收,可见大小不等空洞形成。
- 5月13日~6月1日:胸痛胸闷已解,面色渐转红润,精神日佳,夜寐已安,语言清楚,大便已成形,小溲清,后颈部肿痛硬块缩小,清除腐肉后,可见新鲜肉芽。
- 5月26日:颈部肿痛僵块消退,疮口愈合。
- 6月2日~6月9日:患者每日在室内活动,偶因劳累,外出受风,故见低热,夜晚烦躁,纳食乏味,咳痰加重,偶见血性痰块,身倦,胸闷气短。
- 6月19日:X线摄片,左肺第一、二肋间与前变化不明显,右肺下野内带病变范围略小,空洞约2厘米×1厘米。
实验室检查
- 4月28日:白细胞总数13.9×10°/L, 中性粒细胞0.89,嗜酸性粒细胞0.03,淋巴细胞0.07,单核细胞0.01。
- 5月3日:白细胞计数15.5
35.6×10°/L, 中性粒细胞0.800.90,其中杆状核细胞0.05~0.07,并见中毒颗粒。末梢血发现髓母细胞。 - 5月7日~12日:血培养及疮面脓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黄疸指数9。
- 5月9日:白细胞计数11.2
23.8×10°/L, 中性粒细胞0.720.89。 - 5月13日~6月1日:尿常规已正常。
- 6月19日:X线摄片,左肺第一、二肋间与前变化不明显,右肺下野内带病变范围略小,空洞约2厘米×1厘米。
中医辨证
- 初诊:毒热炽盛,气阴两伤。
- 5月2日:毒热炽盛,毒邪不能外透反而陷入营血,上传肺经,热迫下利。
- 5月3日:毒热炽盛,毒邪不能外透反而陷入营血,上传肺经,热迫下利。
- 5月9日:余热未清,毒结于肺。
- 6月2日~6月9日:利肺祛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