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患者信息
- 姓名:胡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47岁
- 职业:中学教师
初诊(1986.10.10)
1. 病情描述
- 症状:月经量多,持续年余,每次来潮如崩,以后又淋漓不净,至十余日才止。有时前后经期连接,漏下无宁日。这次经行已六日,出血多,仍然如崩不止,经西药治疗无效,病情已见危重。
- 体征:经血量多,阵阵下崩,腹无痛况,腰酸肢凉,气短音低,面色青黄,精神淡漠,额汗微凉,胃不欲纳,脉浮而虚,按之欲绝,舌淡苔薄,色呆滞。
- 既往病史:子宫肌瘤,较大,但因年临绝经期,未作手术治疗。
2. 诊断
- 证型:阳气下陷,气血虚脱
- 分析:病情有阴阳两竭之危。
3. 治疗方案
- 方剂:急挽崩漏汤(自拟方)
- 药物:升麻5克,柴胡5克,炒防风10克,荆芥炭10克,白芷15克,藁本15克,独活10克,白术10克,炙黄芪15克,炙黑甘草5克,当归10克,陈阿胶珠15克,炮姜炭7克,艾叶炭10克
- 煎药:3帖,作两天服完
- 另服:红参20克,煎浓汤频饮,二天服完
- 另服:干莲蓬6个,炙炭存性,参汤调服,二天服完
二诊(10.12)
1. 病情变化
- 症状:血崩大缓,血少而色转澹,精神稍振,手足已温,脉浮亦敛,按之略见弦象,有神。
- 分析:阳气已回,气能摄血。
2. 治疗方案
- 方剂:急挽崩漏汤
- 药物:升麻5克,柴胡5克,炒防风10克,荆芥炭10克,白芷15克,藁本15克,独活10克,白术10克,炙黄芪15克,炙黑甘草5克,当归10克,陈阿胶珠15克,炮姜炭7克,艾叶炭10克
- 煎药:2帖,分两天服完
三诊(10.14)
1. 病情变化
- 症状:经血全止,欲得饮食,并能起床小活动,上半身微微有汗。脉转细滑,舌色亦润。
- 分析:阳升阴固,气血已得宣流。
2. 治疗方案
- 方剂:升阳举经汤
- 药物:炙黄芪20克,炒党参20克,炙甘草5克,白术10克,陈皮5克,柴胡5克,升麻5克,炒防风10克,藁本10克,当归10克,川芎5克,陈艾叶10克,木香5克,桂圆肉10克
- 煎药:5帖
四诊(10.20)
1. 病情变化
- 症状:诸证平复,惟肢体尚感疲软。夜寐安,微似有汗,偶有惊惕。
- 分析:原方出入,去川芎、艾叶;加茯神10克,远志肉10克。
2. 治疗方案
- 方剂:升阳举经汤
- 药物:炙黄芪20克,炒党参20克,炙甘草5克,白术10克,陈皮5克,柴胡5克,升麻5克,炒防风10克,藁本10克,当归10克,川芎5克,陈艾叶10克,木香5克,桂圆肉10克
- 煎药:5帖
按语
1. 病理分析
- 病因:崩漏之病,症状明显,病理变化复杂。
- 李东垣观点:崩漏皆由脾胃有亏,下陷于肾,与相火相合,湿热下迫,经漏不止。
- 治疗原则:大补脾胃,升举血气。
2. 治疗方法
- 升降法则:李东垣认为,治疗崩漏应先补其阳,后泻其阴。
- 具体用药:升阳举经汤、急挽崩漏汤。
3. 注意事项
- 月经不调:属热者少,属虚者多。
- 用药原则:气虚下陷,气不摄血,升举药较寒凉止血为佳。
- 调理重点:补脾益气,兼顾心肾。
4. 方剂解析
- 升阳举经汤:主治月经不调,或先或后,经血量多,经期延长,或经信错乱,漏血淋沥不止,白带亦多,腹无痛况,但腰酸重,有下坠感。
- 急挽崩漏汤:主治血崩突发,出血量多,或血崩反复发作,或漏下与血崩交替出现。
5. 随证加减
- 腰酸坠痛:加羌活、独活各5克,续断10克,艾叶炭10克。
- 经崩血多:加白芷、防风各5克,黄芪10克。
- 血色鲜红:去黄芪,加蒲黄炭10克,贯众20克。
- 初时血多紫块:加红花、炮姜各5克。
- 腹痛:加芍药5克,小茴香5克。
- 白带多:加白芷、藁本各5克,带多如水,再加白龙骨、赤石脂各10克,亦可加苍术10克。
- 大便薄泄:加苍术10克。
6. 注意事项
- 月经不调:忌寒药及寒凉饮食。
- 血崩:得效与否,往往在一二日之间,服药须加紧。
总结
- 病愈:本例病愈,月经亦从此即停。
- 调理巩固:春节前进服膏滋药一料,药仍用前方,补脾益气,兼调心肾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