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高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5岁
  • 初诊日期:1987年4月6日

病史

1. 初诊情况

  • 主诉:发热、咯血反复发作四月余。
  • 病史:1986年10月初次发作,无明显诱因突发咳嗽、咯血伴发热。咳嗽频作,痰黏,内有粉红色血液,其中两次咯血量大,第2次出血较重,并出现面色苍白、疲乏无力,多汗。
  • 西医诊断: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。
  • 中医诊断:咯血,辨证为毒热蕴肺,肺气上逆,痰瘀互结,伤及血络所致。

2. 治疗过程

  • 第一阶段:清热解毒,凉血止咳

    • 方剂: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味
    • 药物:炙麻黄10g, 杏仁12g, 生石膏50g(先煎),芦根30g, 桃仁10g, 生苡仁30g, 冬瓜子30g(打),桔梗10g, 地骨皮10g, 白果12g, 虎杖10g, 生甘草10g。
    • 疗程:7剂,每日1剂,水煎2次,分3次口服。
  • 第二阶段:清宣风热,凉血止咳

    • 方剂:银翘散加味
    • 药物:银花12g, 连翘12g, 桔梗12g, 牛蒡子15g, 薄荷6g, 豆豉12g, 荆芥10g, 竹叶12g, 生甘草10g, 山豆根6g, 僵蚕12g。
    • 疗程:2剂,每日1剂,武火水煎服。
  • 第三阶段:健脾益肺,清热通络

    • 方剂:异功散加减
    • 药物:生石膏30g, 杏仁12g, 芦根30g, 桃仁12g, 生苡仁50g, 冬瓜子15g(打),桔梗10g, 生甘草10g, 赤芍12g, 川贝母10g, 虎杖10g, 龟板20g(先煎),太子参15g, 茯苓30g, 白术15g。
    • 疗程:7剂,每日1剂,水煎两次取汁,合并后分3次口服。
  • 第四阶段:随症加减

    • 方剂:麻杏石甘汤加减
    • 药物:炙麻黄10g, 杏仁12g, 生石膏30g(先煎),芦根15g, 桃仁10g, 生苡仁50g, 冬瓜子30g(打),桔梗10g, 生甘草10g, 赤芍12g, 川贝母10g, 虎杖10g, 龟板20g(先煎),太子参15g, 茯苓30g, 白术15g。
    • 疗程:7剂,每日1剂,水煎两次取汁,合并后分3次口服。

按语

  • 疾病概述: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疾病,其病变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出血,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的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着在肺泡间质,最后导致肺纤维化。发病年龄主要在儿童期,初发年龄多数在婴幼儿及学龄前。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,但具体环节尚不清楚。
  • 诊断依据:实验室检查,一是有不同程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,以中度贫血者多见。血清铁蛋白降低。二是痰涂片, 普鲁氏蓝染色可见细胞内有蓝色颗粒, 为含铁血黄素颗粒, 据此可明确诊断。
  • 治疗体会:王教授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反复发作的特点,认为此病为毒热蕴肺,痰瘀互结,病久不愈,必是热邪深入血络,伤及络脉,故痰中带血丝。法当清热解毒,化痰通络。方中麻杏仁石甘汤,妙在重用生石膏,其味辛大寒,伍辛温之麻黄,清泻肺热治本;苇茎汤祛瘀排痰,加虎杖、鱼腥草等加强化瘀通络、清热解毒之功。又认为不能固守小儿为“纯阳之体”,肆意用大寒之品,应中病即止。一是小儿脏腑娇嫩,不耐寒热;二是痰瘀入络,得温通方行。故方中时加黄芪,时而用麻黄,意在畅通阳气。目的是恢复络脉升降出入的状态。
  • 疗效总结:千金苇茎汤是用以治疗肺痈咳嗽,咳吐腥臭脓痰,胸中隐隐作痛为主的方剂,王教授合麻杏石甘汤,用其治疗发热、咳嗽、咳血为主证的罕见病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”,疗效出奇,先后治疗7个多月,患者25年来未再发作,可谓是得到根治。

总结

  • 治疗结果:患者经过25年的随访,一直体健,该病再未发作过。属治愈之例。
  • 医家意见:王教授认为,患儿目前已经达到了“阴平阳秘”的健康程度,停药观察。嘱少吃油腻食品,注意及时加减衣服,预防感冒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