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衄案
1. 病历摘要
卢某,男,60岁。2000年12月13日初诊。
1.1 病史
- 起始时间:1996年开始鼻衄,每年发作2次。
- 病情发展:去年开始增多,近半年每2个月发作1次。
- 症状:衄前自觉火热上冲,鼻内有血管跳动感,衄时血出如注,血色鲜红,甚则量多盈盆。
- 治疗经历:曾两次住省人民医院检查治疗,未能明确诊断,治疗少效。
- 现症:日前又有火热上冲感,牙龈肿痛,齿衄,晨晚口干,饮水多,大便干结,舌苔黄腻,质偏红,脉细滑。血压不高,血脂高;有陈旧性结核、肺气肿史。
- 诊断:证属火热上冲,热迫血溢。
1.2 处方
- 初诊:2000年12月13日
- 药物:水牛角片(先煎)20g, 生地黄25g, 赤芍10g, 牡丹皮10g, 山栀子10g, 玄参12g, 大黄炭10g, 白茅根20g, 怀牛膝10g, 生槐花15g, 紫珠草15g, 墨旱莲15g, 血余炭10g。
- 剂量:7剂。
1.3 二诊
- 时间:2000年12月20日
- 症状改善:药后鼻衄未作,火热上冲感减轻,渴欲饮冷水亦少,夜晚已不需要冷水,牙龈肿痛火热、齿衄有改善,大便干结好转。
- 舌脉:舌苔黄腻,质红边尖暗紫,脉细滑。
- 处方调整:原方加南沙参、北沙参各12g, 大麦冬12g。
- 剂量:14剂。
1.4 三诊
- 时间:2001年1月7日
- 症状改善:鼻衄未作,口干减轻,面部升火潮红亦减,间有头昏。
- 舌脉:舌苔黄腻,边尖暗红,脉细滑。
- 处方调整:12月13日方加大麦冬12g, 知母10g, 天花粉12g。
- 剂量:14剂。
1.5 后续
- 患者反馈:其后每自觉有火气时,即自服上方7~14剂,2002年6月7日因他病来诊,云鼻衄一直未作。
2. 辨析
周师认为,鼻衄一症,多由肺胃热盛,肝火偏亢,迫血妄行所致。盖鼻为肺窍,阳明经脉交鼻,夹鼻孔,足厥阴肝经之经脉循喉咙,入鼻咽,当肺胃热盛、肝火偏亢时,就循经上炎,热迫血妄,络伤血溢而发为鼻衄。故治疗多以清泻肺、胃、肝之火热,凉血止血为法,而当出血量多,血色鲜红提示热邪深入血分,血分热势偏盛时,则当以凉血为主,兼以泻火,引血下行。本患者鼻衄4年,每次出血均需要急诊治疗,因而住院2次,仍查不出出血的具体原因。本次就诊前鼻腔有火气,牙龈肿痛渗血,患者深恐鼻腔再次衄血,慕周师名前来就诊。周师以其出血量多,血色鲜红,口干饮多,便结舌红,认为其鼻衄系肺胃有热,火热上冲、迫血妄行所致,且热邪已深入血分,血分热势偏盛,治予清热凉血止血,方中水牛角片、生地黄、赤芍、牡丹皮为犀角地黄汤易犀角为水牛角片,主凉血清热,周师对内伤杂病中凡血分有热者恒用之,大黄既能泻上炎之火,通降腑气,导热下行,又能凉血止血,且止血而不留瘀,合怀牛膝引血下行,对上部出血特别有利,山栀子、白茅根、生槐花、紫珠草、墨旱莲、血余炭、玄参均为清热凉血止血之品,其中墨旱莲、玄参合生地黄又能养阴,顾护阴液,是以药后患者鼻衄未作,火热之象明显好转,二诊、三诊加沙参、麦冬、知母、花粉等增强养阴之力,壮水之主,以制炎火。由于辨证精当,故药后能效,顽症得除。
(张成铭)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