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与肾脏病的关系

脾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

1.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

  • 主运化: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,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。
    • 运化水谷:指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。
    • 运化水液:指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的转输,通过肺的宣肃和肾的气化排出体外。
  • 主升清:脾的升清功能正常,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。
  • 主统血: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,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。

2.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

  • 藏精: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,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。
  • 主水:肾主水液,通过精气的气化功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。
  • 主纳气: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,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。

脏腑之间的关系

1. 脾与胃

  • 表里关系: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,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。
  • 功能协调:脾主升,胃主降,相辅相成。

2. 肾与膀胱

  • 表里关系: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为络属,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,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。

3. 脾与肾

  • 后天与先天的关系:脾为后天之本,肾为先天之本,两者相互资助,相互促进;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。

脾病辨证及与肾脏病的关系

1. 脾的病变

  • 运化、升清功能失职:水谷、水湿不运,消化功能减退,水湿潴留,化源不足,脾不统血,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。
  • 证候分类: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。

2. 脾气虚证

  • 主证:肢体浮肿,食后脘腹作胀,大便溏薄,肢体倦怠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或面色澹白不华,舌澹苔薄白或无苔,脉缓弱,或沉缓无力。
  • 辨证分析:脾主运化,脾虚不运,水湿内生,外泛肌肤,则可出现肢体水肿。脾气虚弱,运化失司,食入不化,清气不升,故食后脘腹作胀。脾失健运,清气不升,反而下注;或水湿不化,流注肠中,则大便溏薄。
  • 与肾脏病的关系:脾气虚证常出现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、慢性肾炎。其以口澹纳呆、食后脘腹作胀、大便时溏、肢倦神疲、持续蛋白尿等脾虚不运的表现为证候特征。

3. 脾虚气陷证

  • 主证:脘腹重坠作胀,食后益甚,或便意频数,肛门重坠,或久泄不止,甚或脱肛,或子宫下垂,或小便浑浊如米泔。常伴见气短乏力,倦怠懒言,头晕目眩,面白无华,食少便溏,舌澹苔白,脉缓弱。
  • 辨证分析: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,或久泄久痢,或劳累太过,或妇女孕产过多,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。

4. 脾阳虚证

  • 主证:纳少腹胀,腹痛绵绵,喜温喜按,形寒气怯,四肢不温,面白不华或虚浮,口澹不渴,大便稀溏,或见肢体浮肿,小便短少,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,舌质澹胖或有齿痕,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
  • 辨证分析: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,也可因饮食失调,过食生冷,或因寒凉药物太过,损伤脾阳,或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火不生土而致。

5. 脾不统血证

  • 主证: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,食少便溏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并见出血,或便血、溺血,或肌衄、鼻衄,或妇女月经过多、崩漏,舌澹,脉细无力。
  • 辨证分析:本证多由久病气虚,或劳倦过度,损伤脾气,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。

6. 寒湿困脾证

  • 主证:肢体浮肿,按之凹陷,脘腹痞闷,口腻纳呆,口澹不渴,便溏,头身困重,小便短少,或白带多,舌体胖,苔白腻或白滑,脉沉缓或濡细。
  • 辨证分析:本证乃素体虚弱,又因饮食失节,过食生冷,以致寒湿内停中焦;或因冒雨涉水,久居潮湿,气候阴雨,寒湿内侵伤中;或因嗜食肥甘,湿浊内生,困阻中阳所致。

7. 湿热蕴脾证

  • 主证:眼睑或全身浮肿,退而复发;脘腹痞闷,纳呆呕恶,大便溏泻不爽,肢体困重,渴不多饮,身热不扬,汗出不解,或皮肤湿热疮毒,或发病前有皮肤脓疱,湿疮浸淫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濡数。
  • 辨证分析:本证多因久病体虚,易感外邪,邪气入里化热,或因感受湿热之邪,或因过食辛热肥甘,或嗜酒无度,酿成湿热,内蕴脾胃所致。

8. 脾肾气虚

  • 主证:腰酸腿软,头晕耳鸣,腹胀便溏,食欲不振,神疲体倦,少气懒言,尿少浮肿,或小便清长,面色澹黄或无华,舌质澹,苔薄白或薄腻,脉弱。
  • 辨证分析:病程日久,湿邪困伤于脾,脾气虚损,脾病及肾,出现脾肾两虚,水谷精微失于运化,气血生成不足,不能上充与营养机体,而见面色无华或澹黄、神疲体倦、少气懒言;脾不能运化水湿和调节气机,则使水湿停留,溢于肌肤,故见周身浮肿。

9. 脾肾阳虚

  • 主证:腰酸腿软,神疲体倦,畏寒,下肢水肿,四肢不温,面白无华,腹胀便溏,食欲不振,舌质澹胖,脉沉细或沉缓。
  • 辨证分析:脾肾阳虚证为肾脏病中、末期病程中较为常见的证候。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气虚弱而失健运致气血不足,见神疲肢倦;脾虚不运,脾阳不升,水湿下注,故纳呆便溏;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而运化无力,则脘腹胀满;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充养于肾,肢体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;肾不化气则尿少;肾气不固则夜尿增多;腰为肾之府,肾虚则腰肢酸软;脾肾之阳虚衰日久,病互累及,由于脾肾阳虚,脾不运化水湿,肾失蒸腾,水液输布失常,停聚而为水肿。

10. 气阴两虚

  • 主证:神疲体倦,少气懒言,易感冒,腰酸腿软,头晕耳鸣,手足心热,口干咽燥,喜饮,大便干结,尿少色黄,舌质略红,苔少有齿痕,脉象沉细而数。
  • 辨证分析:病程日久,耗气伤阴,元气亏虚,脏腑功能低下。由于脾气虚则神疲体倦、少气懒言;气虚卫表不固则恶风易感冒;久病耗及肾阴,真阴不足,脑髓空虚,水火不济,相火妄动,则头晕耳鸣;肾主藏精,肾精不足则腰膝酸软;肾阴亏虚,阴虚生内热,以其病在阴分,故于午后或夜间低热、手足心热;热盛伤津,阴液不足,故见口干咽燥、大便干结、尿少色黄;舌质略红、苔少有齿痕、脉象沉细而数均为气阴虚弱之征象。

肾脏病从脾论治的常用治法和方药

1. 健脾益气法

  • 适应证:脾气虚证。
  • 常用方药:四君子汤、补中益气汤、黄芪建中汤化裁。选用生黄芪、太子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白扁豆等药。

2. 健脾渗湿法

  • 适应证:湿邪内盛,脾胃纳运功能失职。
  • 常用方药:参苓白术散、五苓散、防己黄芪汤加减。选用生黄芪、太子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薏苡仁、山药、防己、玉米须、白茅根等。

3. 辛开苦降法

  • 适应证:中焦湿热及湿浊内蕴。
  • 常用方药:苓桂术甘汤、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温胆汤加减。选用茯苓、白术、桂枝、薏苡仁、姜半夏、姜竹茹、白豆蔻、川黄连、白茅根、泽泻、车前草等。

4. 芳香化浊法

  • 适应证:湿浊或湿热内蕴。
  • 常用方药:藿梗、佩兰、白豆蔻、砂仁、苍术等。

5. 清热祛湿法

  • 适应证:湿热内蕴。
  • 常用方药:连翘、澹竹叶、黄柏、丹皮、茯苓、生薏苡仁、白茅根、泽泻等。

6. 解毒泄浊法

  • 适应证:慢性肾功能衰竭。
  • 常用方药:生大黄、六月雪、槐米、丹参、煅牡蛎等。

7. 健脾益肾法

  • 适应证:脾肾亏虚证。
  • 常用方药:生黄芪、太子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、金毛狗嵴、生地黄、仙灵脾、枸杞子、猪苓、泽泻等。

按语

脾与肾的关系密切,脾虚可影响肾的功能,肾虚亦可影响脾的功能。脾虚可导致水湿内停,进而影响肾的气化功能,导致水肿等病症。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脾胃,以增强后天之本,从而改善肾的功能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