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如高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蒋某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45岁
- 初诊日期:1979年12月21日
病史
患者于1天前骑自行车与他人相撞跌倒,当时即出现左前臂上部及肘部肿胀、疼痛、畸形,左肘部活动障碍,经当地医院夹板固定后转来就诊。
检查
- 面色:青
- 舌象:暗紫,边有瘀斑
- 脉象:涩
- 局部检查:
- 左前臂上段尺侧及肘部畸形,局部肿胀
- 在前臂尺骨上段可触及骨折端
- 肘后外侧触到桡骨头
- 局部压痛明显
- 左肘关节活动受限
- X线片:左尺骨上段骨折并桡骨头脱位,屈曲型
诊断
左尺骨上1/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(屈曲型)
处理
手法治疗
- 复位
- 整复手法:患者正坐,肩外展70°~90°,前臂中立位。
- 伸直型整复:
- 助手握住臂部中部,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相对拔伸,待重迭移位矫正后,医者另一手拇指置桡骨头前外侧,将桡骨头向内、背侧推挤,同时将肘关节屈曲至80°~90°,即可使桡骨头复位。复位后嘱助手用拇指固定桡骨头,以防再脱位。医者双手拇指在背侧桡尺骨间隙,余指在掌侧桡尺骨间隙处进行捏分,然后双拇指分别按压在尺骨骨折近远端,矫正成角,然后推挤,以矫正侧移位。
- 屈曲型整复:
- 拔伸手法同于伸直型,只是医者拇指置桡骨头外侧和背侧,将桡骨头向内侧、掌侧推挤。继而在桡尺骨间捏分,然后在尺骨骨折端向掌侧挤按。
- 内收型整复:
- 拔伸手法同上,只是医者以拇指置桡骨头向内侧推按,再采用捏分手法。
- 特殊型整复:
- 先作桡骨头脱位的整复手法,同内收型。桡骨头复位后,术者用手捏住复位的桡骨头作临时固定,再按桡尺骨干双骨折处理,应用牵引、分骨、反折、按捺等手法,使之复位。
- 固定:
- 该患者按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屈曲型复位手法给予整复,复位后前臂上部及肘部畸形当即消失,疼痛减轻。
- 在前臂骨折部的掌背侧各置一分骨垫,在桡骨头后侧置一压骨垫,在其后外侧置一小平垫,以夹板固定,将前臂放置伸肘150°位,以三角巾悬吊胸前。
药物治疗
- 局部外敷:消炎膏
- 内服:退黄消肿汤
- 功能锻炼:练伸掌握拳和腕部屈伸活动
复诊情况
- 1周后:局部肿胀基本消退。
- 2周后:局部轻度压痛,改屈肘90°位固定,外敷接骨散,内服跌打养营汤,逐步做肘部屈伸活动。
- 4周后:局部无肿痛,X线拍片见骨折线模煳,有连续性骨痂生长。解除外固定,以化瘀通络洗剂熏洗患部,并开始练前臂旋转活动。
- 6周后:左肘部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正常。
按语
- 尺骨上1/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:又称孟氏骨折,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尺骨上1/3骨折,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、桡尺近侧关节脱位,而肱尺关节无脱位。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,桡骨头被附着在尺骨桡切迹前后缘的环状韧带所约束。前臂旋转活动时,桡骨头在尺骨桡切迹里旋转。桡神经在肘前部向下分为深支和浅支,深支绕过桡骨头,进入旋后肌深、浅两层之间,然后穿出旋后肌位于骨间膜表面走向远侧。尺骨上1/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,可发生于各年龄,但多发生于儿童。这种特殊类型的损伤往往容易被忽视(如对桡骨头脱位未能加以注意),常常造成漏诊、误诊或处理不当。在治疗时未能将脱位的桡骨头整复或整复后外固定不良等,可使部分患者变成陈旧性损伤,遗留有后遗症。尤其年龄小的患儿,患肢明显发育不良,肢体短小,肘关节屈曲受限,肘外翻畸形,迟发性桡神经麻痹以及骨性关节炎等。应引起骨科工作者足够重视。
- 分型:根据暴力方向及骨折移位情况,可分为伸直型、屈曲型、内收型和特殊型四型,临床以伸直型常见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