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动悸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杜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60岁
- 初诊日期:2006年1月9日
主诉
心悸气短反复发作10余年,加重半天。
初诊情况
1. 现症
- 心悸气短
- 胸闷乏力
- 纳可
- 夜寐欠安而多梦
- 二便调
2. 体征
- 舌澹,苔白厚
- 脉结代
3. 诊断
- 证属心脾两虚、痰浊阻滞心动悸
4. 治法
- 标本兼顾,祛痰益气,安神复脉
5. 方药
- 瓜蒌15g
- 薤白10g
- 清夏10g
- 土茯苓30g
- 炙甘草30g
- 西洋参10g(先煎)
- 阿胶10g(烊化)
- 生地10g
- 焦三仙27g
- 火麻仁10g
- 鸡内金10g
- 女贞子10g
- 桑寄生30g
- 生龙牡各30g
- 紫贝齿40g
- 7剂,水煎服,日1剂
复诊情况
1. 服药后反应
- 心悸气短减轻
- 纳可
- 夜寐好转
- 苔转薄白
- 脉结代症有好转
- 苔由厚转薄,说明痰浊已化
2. 调整治疗方案
- 加用桂圆肉10g
- 柏子仁10g以助养心安神复脉之功
- 枳壳6g入胸破阴回阳
- 水煎服,日1剂
随访情况
随访半年,病未复发。
按语
- 本案证属心脾两虚、痰浊阻滞。
- 劳则气耗,耗伤心脾。心气虚,不能荣养心脉则心悸气短。
- 脾主中央,以灌四旁。脾气虚,四末失养,则胸闷乏力。
- 脾主运化,脾气不足,聚湿生痰,痰湿上犯,胸阳不展则心悸加重。
- 苔白厚为脾虚湿阻之兆,脉结代为心脾两虚,痰浊阻脉,脉道不利之征。
- 本例从年龄、病程以及症状分析,以虚为主。但细察舌脉,尤其是苔白厚,虑其心脾两虚,湿浊上犯,胸阳不展而发为心悸。
- 因而用标本兼顾之法则,采用仲景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宣痹而通阳。
- 《金匮要略》:“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。”
- 从仲景原文分析其方剂为胸痹重症而设,然紧扣病机,亦可将此方用于心悸的治疗。
- 配上土茯苓以利湿浊使湿邪从小便而出。
- 《伤寒论》177条:“伤寒,脉结代,炙甘草汤主之。”
- 因而用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安神复脉。
- 五脏之伤,久必及肾。故加入女贞子、桑寄生以滋肾气,使五脏之阴阳得补,而诸症减轻。
- 焦三仙、鸡内金顾护脾胃,以助药力发挥;紫贝齿、生龙牡重镇安神。
- 全方共奏祛痰益气,安神复脉之功。
- 本案特点体现了注重整体联系的辨证思维方法。患者年龄较大,病程较长,因劳而发,多为虚证。但视其舌苔白厚,说明痰浊阻滞胸阳不展为其特点。因而重点根据舌苔变化而用药,故收良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