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铁涛医案 - 吴某

首诊信息

  • 时间:1983年3月9日
  • 患者:吴某,女,40岁
  • 主诉:心悸、气促、肢肿反复10余年,复发并加重1周
  • 病史:患者少年时患风湿性关节炎,20岁时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。30岁怀孕,生产时出现心衰,10年来心悸、气促、水肿反复发作,经中西医诊治不能完全缓解。此次复发加重,于1983年3月7日入医院急诊室留观治疗。
  • 入院时症状:心悸不宁,胸闷,喘促短气难续,咳白色泡沫痰,小便量少,下肢水肿。
  • 体格检查
    • 右下胸肋间饱满,叩诊呈实音,呼吸音消失
    • 肺野可闻少量干湿啰音
    • 心尖搏动弥散,心前区可扪及不规则搏动,有震颤,心界向左下扩大,可闻及4/6级收缩期杂音、3/6级舒张期杂音,心律不规则,心率120次/min
    • 腹软,肝上界叩诊音不清,下界于右肋下4cm可扪及,质中边钝,有压痛,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
    • 脾于左肋下仅可触及
    • 臀部以下凹陷性水肿
  • 肝功能:除血清谷丙转氨酶160U外,其余均正常
  • X线片:心脏向两侧扩大,搏动不规则,右胸腔中等量积液
  • 心电图:快速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,左右心室肥大,心肌劳损
  • 超声心动图:二尖瓣狭窄加二尖瓣关闭不全,全心各房室均扩大
  • 入院后治疗:中药曾用真武汤加丹参,每日1剂。西药先后用过毛花苷C、地高辛、普奈洛尔、多巴胺、双氢克尿塞、氯化钾、肌苷、维生素B1、氨茶碱、青霉素等
  • 检查:心悸、气促稍减轻,但水肿未消,仍心房颤动,心室率120次/min

初诊

  • 神清倦怠,急重病容,喘促声怯,强迫半坐卧位
  • 面色苍白、暗晦,口唇、肢端轻度紫绀
  • 舌澹胖黯,苔薄白
  • 脉促,沉细无力
  • 【分析】:病情复杂,形势危急。四诊合参,可知五脏俱病,标证实而本大虚,概括起来为痰、瘀、毒、虚。治疗上应从这四方面去扶正祛邪,随变随应,方能救治患者度过难关。
  • 【诊断】:风湿性心脏病,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,心律失常一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,心力衰竭
  • 【处方】
    • 红参注射液2ml加50%葡萄糖40ml,静脉滴注,每日1~2次;或每日炖服红参10g
    • 自拟方:熟附子15g,白术20g,茯苓15g,生姜3片,白芍12g,桂枝12g,炙甘草9g,黄芪30g,防己15g,丹参30g。每日1剂,上午水煎服,下午复渣再煎服。7剂。并暂停西药

二诊

  • 时间:1983年3月18日
  • 患者:经用上方药7天(西药逐步停用,单用中药,3天后住院医生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,肌肉注射,每日2次)后,小便量每日增至2000ml以上,水肿逐渐消退,手足转暖,精神较佳,每餐能进食一小碗饭,心悸、气促、肝区痛等也明显减轻,可在病房内走动
  • 症状:下肢仍有轻度水肿,夜晚失眠、梦多,觉心烦,心率90次/min;心律失常,右胸腔还有少量积液,舌澹红仍暗,苔少,脉仍细数促、较前有力
  • 【分析】:胃气渐复,阳气能抵达四末,温化膀胱,病有转机,预后有望,但因利水过偏,渐现心阴不足、心神不宁之象
  • 【处方】
    • 党参30g,麦冬12g,五味子9g,白术15g,茯苓20g,白芍15g,桂枝6g,枣仁20g,黄精20g,丹参30g。每日1剂
    • 另参须15g,每周炖服2~3次
  • 调理:教导患者思想乐观,避免六淫、七情所伤,注意饮食宜忌,劳逸适中。可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,如散步、练气功、打太极拳等,促使气血流畅,增强抗病能力

随访

  • 时间:1个月后
  • 情况:心率减慢至80次/min左右,仍心房颤动,水肿全消退。病情较稳定,可从事较轻的家务劳动

按语

  • 【按语】:本案患者正气内虚,腠理空疏,致使风寒湿气杂至侵犯而成痹;“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”,心系受病,血脉失主,五脏失养,虚之更虚,致使水湿内停,水气凌心射肺,引起心悸、气促、水肿。今又受精神刺激,导致气滞血阻,升降失常,使病情急转直下,若处理不当,随时有阴阳离决的危象发生。且又见唇面暗晦,肢端发绀,胁下症瘕,胸胀支饮,舌暗紫,脉促等,此为痰瘀交结之征象。故本案之心悸,实由心阳衰弱、水饮上扰、痰瘀阻络所致;水肿,为脾肾阳虚、土不制水、肾虚水泛而成;咳喘,是与正气虚弱,寒水射肺,肾不纳气有关;至于症瘕,乃属心脾阳气不足、无力推动血脉运行,加之水湿不运,浸渍其中,水瘀停积而成。概括起来,本案为本大虚而标实盛。本虚,从五脏病变来看,以心脾肾为重点,从阴阳来看是以阳虚为主,而且达到心脾肾阳气欲脱的危重阶段。标实,为邪毒不解,成瘀成痰,血瘀、痰饮交结难解,外阻经脉,内迫脏腑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