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某医案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 张某
  • 性别: 未提及
  • 年龄: 13岁
  • 籍贯: 闽侯县淮安村
  • 初诊时间: 1954年4月

主诉

  • 患儿于10日前突发寒热,胸胀闷,头眩身痛。
  • 3日后右腹结块坚硬,渐痛渐剧,痛甚失眠,食则欲呕,头痛臂硬,大便团塞,烦躁不安。
  • 经省城2家医院检查,认为须剖腹探查,患者惧怕开刀,父亦不肯签允。

诊断

  • 海济诊断: 肝积

初诊(1954年4月)

  • 脉象: 数而滑
  • 舌象: 中黄燥而边赤
  • 内服方:
    • 白术9g
    • 茯苓9g
    • 柴胡1.8g
    • 龙胆草1.5g
    • 僵蚕3g
    • 薄荷1.2g
    • 生大黄3g
    • 茵陈6g
    • 夏枯草6g
    • 连翘6g
    • 甘草3g
  • 开水冲炖取汁3杯,分3次服,每隔4h服1杯。
  • 外敷方:
    • 赤小豆1.5g(研末)
    • 海螵蛸15g
    • 白及3g
    • 金凤精1.5g
    • 蒲黄6g
    • 白蔹9g(研末)
    • 生半夏9g
  • 共研末和匀,分作6次调蜜敷肿块处。

二诊(未具体时间)

  • 症状改善:
    • 服药3剂,痛减一半,胃口转好,睡眠渐复正常,大便通畅,精神安定。
    • 肿块尚未见消。
  • 脉象: 转缓
  • 舌象: 从黄燥转为红润
  • 内服方:
    • 白芍9g
    • 丹参9g
    • 蒲公英9g
    • 煮半夏9g
    • 当归3g
    • 酸枣仁6g
    • 夏枯草6g
    • 龙胆草1.5g
    • 远志3g
    • 甘草3g
  • 外敷方:
    • 前方药再合一料,亦分作6d调敷肿块处。

三诊(未具体时间)

  • 症状进一步改善:
    • 诸症悉减,肿部亦见软化缩小,精神恢复正常,已无它病,唯肿块尚未消除。
  • 内服方:
    • 生黄芪9g
    • 白芍9g
    • 丹参9g
    • 茵陈9g
    • 蒲公英9g
    • 当归6g
    • 白芷6g
    • 夏枯草6g
    • 龙胆草1.5g
    • 甘草3g
  • 敷药:
    • 按前方配用。

四诊(未具体时间)

  • 症状显著改善:
    • 肿块已消过半,余无所苦。
  • 内服方:
    • 紫石英15g
    • 白芍9g
    • 煮半夏9g
    • 蒲公英9g
    • 丹参9g
    • 贯众6g
    • 龙胆草1.5g
    • 夏枯草6g
    • 当归3g
    • 甘草3g
  • 敷药:
    • 按前方配用。
  • 家长代诉:
    • 患者夜间睡时时常有咬牙。
  • 处理:
    • 肝热犹炽,令其临睡前服龙胆泻肝丸9g,连服7d,腹部肿块全消。

按语

  • 本病由3月开始,时值春末厥阴司令,病由外感风湿,始则发热恶寒,继则胸膈不舒,医者不察,仅凭体温之高,屡用退热之剂,致使风与湿邪反郁于里,且其人素有肝热,肝气抑郁致成此病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