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孟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26岁
  • 职业:湖南省长沙市某大学教师
  • 就诊医院:湖南省某大医院
  • 初诊日期:1999年1月26日

病史

  • 初诊时间:1999年1月26日
  • 病情介绍:患者因发热畏寒5天,伴皮肤、巩膜发黄,于1998年12月26日住入我院传染科病房,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(急性黄疸型)。12月29日晚患者发热达39.3℃,伴明显畏寒,并出现鼻衄。此后持续发热,白天体温在38℃~38.5℃之间,每于傍晚时热势上升,从30日晚发热高达39.8℃以后,连续数日晚上体温均在39.8℃~39.9℃之间,黄疸亦逐步加重,伴有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。31日患者眉间出现0.2cm×0.3cm大小的疱疹。同时发现肝区叩击痛,肝大肋缘下2.5cm,脾大,患者兼有呕吐,鼻衄,呕出痰涎中夹带血丝。1999年1月4日,患者体温上升,夜间体温高达40.4℃,伴有轻度寒战。1月5日全院大会诊:患者持续高热,畏寒,黄疸,浅表淋巴结肿大,脾肿大。查血象不高。考虑为沙门氏菌感染,不排除血液系统疾病。1月6日骨髓涂片报告:骨髓增生活跃,诊断为:①噬血综合征;②病毒性肝炎。1月10日,患者晚间体温突然升到40.6℃,1月12日将病人转入血液科病房,当日下午,患者体温高达41.5℃,医院决定发病危通知。1月14日,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,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。此后,由于患者病情并无缓解,高热持续不降,医院又连续组织了数次全院大会诊。1月26日,全院第五次大会诊原始记录节录:“患者自传染科转入血液科后,先后用泰能、阿乐欣、替硝唑、无环鸟苷、地塞米松等,发热仍不能控制。……患者为青年女性,多浆膜腔损害,肝损害,网状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,噬血综合征诊断成立。”

初诊情况

  • 就诊时间:1999年1月26日
  • 症状:高热,皮肤灼热如火,脘腹部灼热尤甚,每日上午体温39℃,从下午5点后热势迅速上升至40℃,入夜则热势高达40.5℃,甚至41℃,最高达到41.5℃。全身皮肤深黄,目睛深黄,黄色鲜明,小便色黄赤,大便略溏,面额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双腿部散发红紫色斑疹,兼齿衄,时而呕逆,并伴有轻度畏寒。患者神志尚清,但夜晚高热时则呈昏睡状态,精神极度疲惫,语言低微而不续。每日所进流汁甚少。
  • 舌脉:舌色红绛,舌根部有少许薄黄苦,脉细数而疾。
  • 辨证:热毒伤血,高热并瘀热发黄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