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某 肝内胆管结石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41岁
  • 就诊时间:1987年8月
  • 主诉:患肝内胆管结石,已二年余,服西药优克隆、消石素以及中药排石冲剂等,效不著。近来肝区愈加疼痛,饮食减少。

初诊情况

1. 主要症状

  • 右胁疼痛,延及肩背
  • 胸脘痞闷
  • 食后胀满
  • 头晕,头痛
  • 大便干,小便黄

2. 体征

  • 体温:37.3℃
  • 脉搏:80次/min
  • 血压:17.3/10.7kpa(130/80mmHg)
  • 眼巩膜微黄
  • 心、肺(一)
  • 剑突下有压痛,无反跳痛
  • 肝大0.5cm,质软,触痛(+),脾未触及

3. 辅助检查

  • 白细胞:12.1×109/L
  • 分类:中性0.75(75%)
  • 肝功、尿三胆、血、尿淀粉酶均正常
  • 超声显像:左肝部可见强光团回声,伴有声影,肝胆管内有0.9×0.7cm之结石

4. 辨证分析

  • 肝脉布胁肋,胆脉循颈、上肩、过胁里,至缺盆,故见右胁痛而及肩背
  • 胆贮清汁,协胃助消化,肝胆疏泄失常,横逆犯胃,故见胸脘痞闷
  • 胃失和降,故见食后胀满
  • 肝胆之脉循面上头,肝胆湿热,故见头晕疼痛
  • 湿热壅滞肝胆之内,下碍大肠传导,故见大便干而小便黄
  • 舌边红苔白腻,脉弦数,为肝胆湿热壅滞之像

5. 治则

  • 舒肝利胆,清热排石,除湿化滞

6. 方药

  • 川楝子、元胡各15克
  • 郁金25克
  • 木香10克
  • 枳壳、半夏各15克
  • 硝石10克(三次冲服)
  • 茵陈25克
  • 大黄10克
  • 栀子15克
  • 鸡内金20克
  • 金钱草50克
  • 海浮石30克
  • 菊花20克
  • 黄芩15克

二诊情况

1. 服药后症状变化

  • 胁痛减轻
  • 肩背痛消失
  • 胸脘仍感痞闷
  • 食后胀满
  • 头晕、头痛消失

2. 体征

  • 舌淡红苔薄白稍腻
  • 脉弦缓

3. 辨证分析

  • 脾胃之气未复所致

4. 治则

  • 补脾开胃消食

5. 方药

  • 原方去菊花
  • 加白术20克
  • 麦芽15克

三诊情况

1. 服药后症状变化

  • 诸症大减
  • 右胁仍感微痛不适
  • 胸脘稍有痞满

2. 辅助检查

  • 超声显像复查,仍有0.5×0.4cm之结石

3. 辨证分析

  • 结石坚硬难移

4. 治则

  • 舒肝化瘀,软坚排石
  • 佐以健脾之品

5. 方药

  • 柴胡15克
  • 郁金25克
  • 金钱草50克
  • 黄芩、海藻、昆布各15克
  • 蒲公英30克
  • 天葵子、鸡内金各20克
  • 枳实10克
  • 木香15克
  • 黄芪30克
  • 白术20克
  • 硝石10克(分三次冲服)

四诊情况

1. 服药后症状变化

  • 诸症消失
  • 超声显像复查,已无结石

2. 指导用药

  • 继服排石冲剂两周
  • 随访数月,未见复发

按语

  • 肝胆管结石一症,如不便手术者,以中医辨证施治精选方药,是有较好疗效的。
  • 本例患肝胆管结石2年之久,曾服优克降、消石素等药,效果不显。
  • 辨其原因,主要是肝胆郁滞,结石日久,深藏于肝胆管之内,结聚坚硬,粘着难移。
  • 非舒肝逐瘀散结不为功。
  • 用川楝子、元胡、郁金舒利肝胆,逐瘀止痛;用茵陈、栀子、大黄清热除湿,利胆通下;木香、枳壳、半夏,理气散满,舒通胆道;金钱草、鸡内金、海浮石、硝石消积散结排石;黄芩、菊花清肝泻火,而抑头晕。
  • 如是进药6剂。
  • 二诊:胁痛减轻,肩痛、头晕消失,仍感脘痞,食后胀满,其乃肝郁犯脾,胃失和降所致,故于方中去菊花,加白术、麦芽,助脾消痞,以复胃气。
  • 三诊:进上药9剂,诸症大减。惟感右胁不适,脘部稍满。经复查,肝胆管仍有0.6x0.4cm之结石。据以上结石坚硬,粘着难移之分析,遂改用舒肝化瘀,软坚排石之剂,依四诊之方,根据患者脾胃虚弱,减三棱、莪术之克伐,加黄芪、白术以补脾胃。进药15剂,诸症消失。复查已无结石。
  • 为了巩固疗效,嘱其服排石冲剂两周,遂告痊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