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整理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刘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22岁
- 初诊日期:2004年6月7日
主诉与病史
- 主诉:低烧1月余
- 病史:患者1月前因入校时检查体温发现低热而未获准入校。曾在铁路医院、协和医院治疗未效。
初诊
1. 现症
- 午后发热,体温37.2℃~37.5℃,晚10点后渐至正常
- 头沉重
- 纳可
- 喜冷饮
- 大便调
- 小便黄
2. 舌脉
- 舌体胖,尖边有齿痕,苔白厚腻微黄
- 脉沉弦小数
3. 诊断
- 湿热中阻,肝胆郁热低热(低烧待查)
4. 治法
- 芳香化浊,清热祛湿
5. 方药
- 苏叶 10g
- 藿香 10g
- 厚朴花 12g
- 炒杏仁 10g
- 炒枳实 12g
- 姜夏 10g
- 茵陈 12g
- 砂仁(后下) 6g
- 通草 10g
- 佛手 10g
- 芦根 30g
- 生谷、麦芽 各18g
- 玳玳花 12g
- 槟榔片 8g
- 竹叶 6g
- 六一散(包) 20g
6. 注意事项
- 禁食辛辣、生冷油腻、饮料
二诊
1. 服药后反应
- 诸症减
2. 舌脉
- 舌体胖暗,苔黄腻
- 脉沉弦小滑
3. 诊断
- 效不更方
4. 方药
- 苏叶 去
- 槟榔片 去
- 薏苡仁 30g
- 柴胡 12g
- 黄芩 10g
5. 注意事项
- 同上
三诊
1. 服药后反应
- 诸症减,午后体温37.2℃~37.5℃,但发热时间由11点推迟至17点以后
2. 舌脉
- 舌质暗红,边有齿痕,苔黄腻
- 脉滑数
3. 诊断
- 治宗前法
4. 方药
- 生薏苡仁 20g
- 炒杏仁 10g
- 厚朴 10g
- 草蔻仁(后下) 6g
- 姜半夏 10g
- 土茯苓 20g
- 通草 8g
- 防风 10g
- 己 10g
- 柴胡 12g
- 藿 10g
- 苏梗 10g
- 黄连 6g
- 六一散(包) 20g
- 竹叶 10g
- 芦根 30g
- 佛手 10g
- 车前草 15g
- 葛根 15g
5. 注意事项
- 同上
四诊
1. 服药后反应
- 午后体温 36.2℃~36.9℃
- 大便粘滞不爽
- 小便黄
2. 舌脉
- 舌体胖,质红,苔薄腻而黄
- 脉弦数
3. 诊断
- 化浊祛湿法
4. 方药
- 炒薏苡仁 20g
- 炒杏仁 10g
- 厚朴 10g
- 草果仁 6g
- 槟榔片 10g
- 炒苍术 12g
- 败酱草 12g
- 广木香(后下) 10g
- 金钱草 12g
- 黄连 6g
- 六一散(包) 15g
- 预知子 12g
- 竹叶 10g
- 芦茅根 各30g
- 佛手 10g
- 车前草 15g
5. 注意事项
- 同上
五诊
1. 服药后反应
- 体温正常
2. 舌脉
- 舌质暗红,苔薄黄稍腻
- 脉弦小滑
3. 诊断
- 原方再进7剂,以资巩固
按语
- 患者年轻体壮,因平素贪凉饮冷,致寒湿中阻,弥漫三焦、肌肤,郁久化热;又每日11~13点发热,时为阳中之太阳,体内阳气欲与邪争,抗邪外出,两阳相合故体温升高,但热由郁而成,湿重于热,故热势不高。故用三仁汤加减,分利三焦湿热之邪。方中苏叶、藿香芳香化浊,宣发上焦湿郁之热;炒杏仁宣肺,肺主一身之皮毛,通调水道,故肺气和,外则皮毛开,湿热之邪可随汗解,内则水道通,湿热之邪可从小便而出;中焦以厚朴花、姜半夏、砂仁、炒枳实、茵陈等行气化湿,清泄湿热;槟榔片、麦芽消食助运;通草、竹叶、芦根、六一散清热利尿。诸药合用升上、畅中、利尿,可收湿祛热清的目的。二诊虽午后仍有低热,但脉由前次沉弦数转为沉弦小滑,说明湿热之邪已有外达之势。故去苏叶、槟榔片,加薏苡仁、柴胡、黄芩,加重调和肝脾、清热祛湿之品。三诊仍见午后低热,但发热时间推迟至下午5点之后,脉滑数。即见小效守方再进7剂,并配合针灸。四诊体温虽已正常,但仍有下焦湿热之势,故以三仁汤加金钱草、败酱草清利下焦湿热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