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:陈旧性右胫腓骨中段螺旋形骨折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张某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47岁
  • 职业:厨师
  • 初诊日期:1966年2月28日

病史

  • 受伤时间:1966年1月12日
  • 受伤情况:右腿被自行车冲撞致伤,当即不能站立,疼痛剧烈。
  • 医院诊断:右胫腓骨干螺旋形骨折。
  • 治疗过程:经医院诊断后,予以石膏固定。半月后拆除石膏,重新予以手法整复,并用小夹板固定及中药治疗,效果不佳。

诊断

  • 诊断:陈旧性右胫腓骨中段螺旋形骨折。

检查

  • 全身状况:全身不适,面色赤红,心烦不宁,小便短赤,脉细数有力。
  • 局部症状:右下肢小腿部至趾节肿胀,灼热,不能着地,负重时疼痛难忍,膝、踝关节伸屈障碍。胫腓骨中段压痛明显,有旋转、成角畸形,呈假关节活动,小腿明显向内偏转。

处理

手法治疗

  1. 复位
    • 步骤
      1. 患者取仰卧位,一助手站于患肢外侧,两手环握膝部,进行持续牵拉。医者一手扶托骨折端,同时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,进行牵拉、摇转。
      2. 医者用扶托骨折端之手的大拇指、食指对骨折端进行按压,结合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,进行牵法摇转,使突者复平,矫正旋转、成角畸形,以达整复。
  2. 软组织修复
    • 时间:待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(复位8周后)。
    • 方法:施用正骨手法的理筋(揉捏、揉拿、牵拉),隔日施行1次,至恢复为止。
  3. 夹缚固定
    • 时间:取4块小夹板,配上纸压垫,用3条小号布带,分上、中、下三部捆扎夹板。
    • 固定方式:患者取仰卧位,患肢置于伸膝位,膝腘部下垫沙袋,小腿下垫托板1块(上迄股骨髁部下至足跟部),然后在小腿至踝部的两旁的内侧放置砖块,外侧放置沙袋,用以维持股位。从固定第7周之后可以开始变换肢体位置及活动。固定11周后去除一切固定。对小夹板固定仍须继续保持到11周为止。

药物治疗

  1. 第1~2周
    • 外敷:消肿散(方见锁骨骨折)及清凉膏(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)。
    • 内服:养阴清火汤(方见肱骨髁上骨折)。
  2. 第3~4周
    • 外敷:消肿散。
    • 外擦:折骨水(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)。
    • 内服:活血退肿汤(方见锁骨骨折)。
  3. 第5~7周
    • 外敷:续筋散(方见锁骨骨折)。
    • 内服:跌打续筋丸(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)和养阴清火汤。
  4. 第7周后
    • 外擦:折骨水,交替选用化瘀舒筋洗剂(方见锁骨骨折)和续筋通络洗剂(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)。
    • 内服:益气补血汤(方见肱骨干骨折)和壮骨续筋酒(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),至损伤恢复为止。

练功治疗

  1. 第1周:做趾关节伸屈活动。
  2. 第2~4周:做趾关节伸屈、屈伸踝关节活动。
  3. 第5周:做屈伸踝关节、屈伸膝关节活动。
  4. 第6~7周:除继续做第5周的动作外,加做仰卧抬腿。
  5. 第8~9周:做仰卧抬腿,足踩滚木。
  6. 第9周后:除继续做第8、9周所作的动作外,加做下蹲起立,扶椅练走,扶栏练走,直至功能恢复为止。

诠解

  • 胫腓骨双骨折:常见于儿童或青壮年,尤其是中、下1/3交界处骨骼细弱,常发生于中、下1/3处骨折,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多见,腓骨干单骨折较少见。
  • 陈旧性骨折:患者已在他处治疗40余天,由于前期治疗不当,加上其他内在因素致使骨折长久未能愈合,肢体功能恢复不好。
  • 治疗原则:必须考虑整体与局部关系,全面进行治疗。先通过手法复位,使骨折达到良好的对位,在复位后固定的前提下,结合药物及练功等进行治疗。治疗时既要对骨折局部进行治疗,又要注重结合调理全身状况(即通过内治法,调理阴虚、培补肝肾虚损),使骨折延迟愈合得到迅速改善。同时要把加强鱼肉食补做为一种辅助疗法,这样可以促进骨质生长,有利于加速骨折愈合及其筋肉力量的生长。
  • 固定与复查:骨折复位后2周内每日复查1次,2周后隔日复查1次,直至骨折达到临床愈合。骨位检查时,一般须松开中上部扎带,然后移动内外两侧夹板及纸压垫。如移位较大,呈明显成角或旋转等畸形,须重行手法整复;如移位不大,可通过纸压垫与小夹板进行矫正;固定情况,可检查带子的松紧度、夹板及纸压垫的位置是否适当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