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悸(频发室性期前收缩)医案

一诊

患者信息:

  • 姓名:黎某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61岁
  • 日期:2008年9月8日

主诉: 间发胸闷、心悸、气短2月余,头晕欠爽朗,夜寐梦扰不谧,耳若蝉鸣,健忘,颈胀,两手微麻,纳食一般,二便尚调。

舌脉象:

  • 舌象:舌淡红,苔薄黄
  • 脉象:脉弦细
  • 既往史:颈椎病史
  • 辅助检查:血糖正常,B超:慢性胆囊炎,胆囊多发性结石,脑CT示:双侧苍白球对称钙化,脑萎缩,心电图:正常,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:双源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

中医诊断:

  • 心动悸
  • 胆石
  • 胆胀

治法: 从肝胆入治

处方:

  • 柴胡10g
  • 黄芩10g
  • 茯神15g
  • 法半夏10g
  • 陈皮10g
  • 枳实10g
  • 竹茹10g
  • 炒枣仁15g
  • 白参10g煎兑
  • 麦冬15g
  • 五味子5g
  • 丹参15g
  • 炙水蛭5g
  • 苦参10g
  • 珍珠母20g先煎

煎服方法: 14剂

二诊

日期: 2008年9月26日

主诉: 病症大致如前,头晕不着,大便偏干,非逐日而解。

舌脉象:

  • 舌象:舌澹红,苔薄黄
  • 脉象:脉弦细,偶有结象

处方:

  • 白参10g兑
  • 麦冬10g
  • 五味子5g
  • 柴胡10g
  • 黄芩10g
  • 法半夏10g
  • 陈皮10g
  • 枳实10g
  • 竹茹10g
  • 茯神15g
  • 天麻10g兑
  • 龙骨10g先m
  • 煅牡蛎20g
  • 炙甘草3g
  • 丹参10g
  • 全瓜蒌15g

煎服方法: 14剂

三诊

日期: 2008年10月27日

主诉: 脉弦细匀齐,头晕、胸闷、心悸改善,示肝气渐通,心气渐和,心脉已畅,原法有效,效不更张。

舌脉象:

  • 舌象:舌澹红,苔薄黄
  • 脉象:脉弦细匀齐

处方:

  • 白参10g兑
  • 黄芪20g
  • 麦冬15g
  • 五味子5g
  • 柴胡10g
  • 川黄连4g
  • 法半夏10g
  • 全瓜蒌15g
  • 白芍10g
  • 天麻10g兑
  • 茯神15g
  • 丹参15g
  • 龙骨10g先
  • 煅牡蛎20g
  • 炙甘草5g

煎服方法: 15剂

疗效: 药后诸症消除,身行如和。

按语

心悸、怔忡之证,病位在心,又与肝胆有关,肝为心之母,胆气内通于心。宋代严用和《济生方》曰:“夫惊悸者,心虚胆怯之所致也。”故治疗心悸、怔忡之疾,每常从心、肝、胆论治。王老师根据《医学入门》“心悸、怔忡宜治胆也”,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补气豁痰化瘀,疏肝解郁安神之宁心定悸汤,(组成:白参8g,麦冬15g,五味子5g,柴胡10g,黄芩10g,枳实10g,竹茹10g,陈皮10g,茯苓15g,法半夏10g,丹参10g,郁金10g,全瓜蒌10g,炙远志6g,紫石英15g,炙甘草10g。)本案所用即是此方,该方系生脉散和柴芩温胆汤化裁而成。全方通补兼施,标本兼顾,通而不伤其正,补而不碍其邪。伴见肝郁化火之证者,可加栀子、川黄连;若伴见善惊易恐者,可加珍珠母、牡蛎、龙骨等重镇安神之品;若为心瘅(病毒性心肌炎)可加重楼、苦参、虎杖等清热泄毒,祛邪护心;心气不敛,加柏子仁、酸枣仁养心安神;瘀象明显者,加鸡血藤、炙水蛭等活血通络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