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年龄50岁,男性。主诉发低烧,病程两个月。中医病名为伤寒,证型属少阳。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,脉象弦细,兼头痛发热。望诊未提及,闻诊未提及,问诊见低烧、头痛,切诊脉象弦细。
少阳病脉弦细头痛低烧
查看详情 →
患者58岁,女性。主诉发热恶寒,先寒后热,寒多热少,反复发作1个月,近10天发作频率增加,面黄,胸闷胁痛,纳呆,尿黄,口干。舌苔白微黄,脉弦滑无力。有腿痛病史五六年。中医诊断为寒热往来(少阳病)。病因病机属少阳病证,证型为寒热往来。
少阳病气血虚面黄胸闷胁痛
查看详情 →
患者50岁,女性,反复泄泻5年余,秋季易发,近4天感冒,伴口苦咽干,忽冷忽热,大便稀溏,日行4~5次,时见黏液脓血,少腹疼痛,便后痛减,全身倦怠乏力,纳呆。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弦细。证型为少阳病兼湿热下利。左下腹压痛明显,肠鸣音亢进。粪便常规示红细胞2~4个/HP,脓细胞2~5个/HP。
少阳病泄泻湿热下利脾虚
查看详情 →
患者58岁,男性,主要症状为两小腿紫癜,时轻时重,伴便血或尿血,病程自1964年4月起。两小腿紫癜满布,劳累后加重,脐上微痛,午后低热,口苦咽干,舌苔薄白,脉弦细。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,证型未明确,病因病机未明确。望诊见舌苔薄白,闻诊未提及,问诊见紫癜、便血、尿血、脐痛、低热、口苦咽干,切诊见脉弦细。
少阳病紫癜便血尿血
查看详情 →
《伤寒杂病论》为张仲景所著,确立六经辨证体系,涵盖太阳、少阳、阳明等病位,体现发热、恶寒、寒热往来等典型症状。病机涉及外感邪气、脏腑功能失调,舌象未详,脉象未明,辨证强调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。内容涵盖伤寒与杂病,突出证型鉴别与治法方药结合,影响后世医家如刘完素、叶桂等,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。
少阳病伤寒论六经辨证发热
查看详情 →
男,34岁,感冒发热,午后体温38℃,恶寒身痛,恶心不欲食,胸胁胀满,病程半个月。少阳病,外感风寒,邪犯少阳,气机不利。面色正常,舌苔薄白,脉弦。
少阳病感冒发热胸胁胀满
查看详情 →
病情从少阳传入厥阴,复从厥阴逆犯阳明,寒热往来,面色青,巅顶及少腹疼痛。中医病名为头痛、腹痛,证型属厥阴肝经病变,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,邪气内陷。望诊见面色青,舌象未提及。闻诊无特殊描述。问诊见寒热往来,巅顶及少腹痛。切诊脉象未提及。
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寒热往来
查看详情 →
59岁女性,慢性胆囊炎3年,恶心、食欲不振、胆区胀痛反射至两胁及后背、头两侧酸痛、腹部胀满、大便秘结3日未解。舌苔黄甚厚,脉弦数。诊断为少阳病兼里实。
少阳病慢性胆囊炎里实热郁
查看详情 →
患者28岁,女性。全身恶风怯寒,乏力,手麻,稍动则大汗出,全身骨节、肌肉冷痛,太阳穴紧痛,项两侧不适,阵发性耳鸣,口苦、口黏,口渴不欲饮水,食欲差,常欲干呕,情绪低落,夜寐梦多,大便不成形,小便清。月经量少,色淡红。舌淡红苔薄黄,脉弦细寸关浮。产后气血两虚,风寒袭表。
少阳病产后气血两虚风寒袭表气郁化火
查看详情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