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系病证(19例)
(一)喘证(8例)
1. 益气温阳,活血利水治疗心肾阳虚,血瘀水停之喘证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刘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65岁
- 初诊日期:2010年10月31日
主诉
活动后气促5年,再发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周。
现病史
- 有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史,急诊行PCI术,术后长期抗血小板、调脂、控制心室率、预防心肌重构等治疗。
- 出院后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,活动耐量逐渐下降,每因受凉而诱发加重。
- 1周前,患者受凉后上症再发并加重,出现双下肢浮肿。
体征
- 活动后气促
- 倦怠乏力
- 腰酸
- 面色少华
- 舌质澹胖,边有齿印夹瘀点
- 脉细涩
- BP105/60mmHg
- 颈静脉充盈
- 心界扩大
- 心尖搏动于第六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0.5cm处
- HR82bpm
- 心音强弱快慢不一
- 心尖区杂音SM3/6
- 肝颈征阳性
- 双下肢水肿
中医诊断
- 喘证
中医辨证
- 心肾阳虚
- 血瘀水停
西医诊断
- 冠心病(缺血性心肌病)
- 心功能Ⅲ级
中医治法
- 益气温阳
- 活血利水
代表方
- 自拟通脉养心汤加减
- 处方:
- 黄芪30g
- 制附皮6g
- 桂枝6g
- 茯神15g
- 猪苓30g
- 丹参20g
- 川芎10g
- 枳壳15g
- 葶苈子10g(包)
- 杏仁10g(包)
- 泽泻10g
- 甘草5g
- 7剂
二诊(2010年11月7日)
- 尿量明显增加
- 气促、胸闷及肿均减轻
- 但纳呆、乏力
- 舌质澹红,苔薄白,舌边夹瘀点
- 脉细
- 改茯神为茯苓,停杏仁
- 处方:
- 黄芪30g
- 制附皮6g
- 桂枝6g
- 茯苓12g
- 猪苓30g
- 丹参20g
- 川芎10g
- 枳壳15g
- 葶苈子10g(包)
- 泽泻10g
- 甘草5g
- 7剂
三诊(2010年11月14日)
- 上症进一步改善
- 纳食增
- 乏力减轻
- 舌质澹,舌边夹瘀点
- 脉细
- 续服7剂
四诊(2010年11月21日)
- 气促、浮肿已不明显
- 偶伴胸闷
- 纳食欠佳
- 舌质澹边尖夹瘀
- 脉细
- 改猪苓20g,去泽泻
- 加蒲公英25g、山楂20g
- 处方:
- 黄芪30g
- 制附皮6g
- 桂枝6g
- 茯苓12g
- 猪苓20g
- 丹参20g
- 川芎10g
- 枳壳15g
- 葶苈子10g(包)
- 蒲公英25g
- 山楂20g
- 甘草5g
- 7剂
五诊(2010年11月28日)
- 症状已不明显
- 舌质澹,边尖夹瘀
- 脉细
- 原方续10剂
按语
在治疗心衰过程中,利尿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,利尿可使过多的体液排出,减轻心脏前负荷,改善心功能,但长期服用易致耐药,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,致洋地黄中毒,肾功能受损。现代中医研究证实,慢性心衰多数表现为心肾阳虚。肾主水液,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,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,而肾的气化作用依靠肾阳的推动,肾阳不足,全身机能失其温煦,津液气化亦衰,膀胱气化不利,出现尿少水肿。本组方可温补心肾之阳,活血利水,且不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