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杨××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39岁
  • 婚姻状况:已婚
  • 就诊时间:1977年12月

主诉

患者经常头痛头昏,胸闷,血压高(可达250/150毫米汞柱),病史十年。

既往史

曾经多方会诊及动脉造影,诊断为广泛性大动脉炎(累及腹主动脉、左颈动脉、锁骨下动脉)。

用药史

曾服复方降压片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B12及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,均少效。

初诊情况

  • 症状:头痛如劈,心悸不宁,大便秘结(十余日未解),腹部不适,按之更甚,纳呆欲吐,彻夜不寐,时有腰痛。
  • 舌象:舌苔黄厚,舌质偏红,边有紫斑瘀点。
  • 脉象:寸口弦滑,趺阳减弱。
  • 辨证:心肾不足,肝阳上亢,络脉瘀滞,加之阳明燥结,腑气壅塞,浊气上攻,肝阳愈益肆虐,故头痛更为剧烈。

初诊方剂

  • 药物:生大黄9克(后下),川朴5克(炒),枳实6克,风化硝6克(冲服),地鳖虫9克,水蛭3克,虎杖15克。

二诊情况

  • 症状:初服二剂后,患者有便意,头痛稍轻。
  • 调整:后以原方去风化硝,生大黄改熟大黄,加桃仁9克。
  • 服药:连服十五剂后,头痛消失,纳增食香,血压亦日趋下降,舌苔薄,舌质红,脉弦滑。

三诊情况

  • 症状:临床症状消失,病情好转。
  • 调整:后转方以益肾养阴为主,参以祛瘀之品。
  • 药物:制首乌9克,麦冬9克,生地12克,元参9克,制大黄9克,陈皮9克,水蛭2.4克。
  • 服药:连服十剂,临床症状消失,病情好转而出院。

按语

  • 按语:本病虽血压高,但与肝阳上亢无涉。盖其症结在于腹部,腹部不适,按之更甚,与舌象相参,乃瘀血蓄结于此所致。腹部,特别是脐腹部,乃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所在,此处留瘀,瘀阻则气滞,清气不得上升,浊气不得下降,胃浊反而上攻,故头痛如胀如裂。病历十年而不愈,可见其瘀滞久且甚矣。处方以大承气汤加虫类搜剔之品,荡涤与搜逐相结合,是切合证候性质的。后瘀热得行而阴分不足,故参益肾养阴之品而收功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