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性痢疾 - 内闭欲脱郭某医案
初诊
患者信息:
- 姓名:郭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7岁
- 日期:1961年10月7日
症状:
- 急性下痢赤白
- 里急后重
- 日10余行
- 身热,体温39.5~40℃
- 神志昏煳
- 四肢厥冷
- 面色不华
- 纳呆作恶
- 脉伏微细(血压下降)
- 舌苔厚腻
西医诊断: 中毒型菌痢,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
中医诊断: 积热蕴郁,冷实不消,内闭欲脱
处方:
- 淡附片:4.5克
- 干姜:3克
- 肉桂:1.5克(后入)
- 酒浸大黄:9克
- 元明粉:9克(冲)
- 炙甘草:3克
- 党参:6克
- 当归:4.5克
- 炒白芍:9克
备注: 急需温脾汤温通下达以抢救之。
二诊
症状:
- 清晨神志半清
- 大便绿黏
- 少能进食
- 舌脉如昨
- 药症尚合
处方:
- 葛根:6克
- 炒黄芩:6克
- 黄连:2克
- 白头翁:4.5克
- 黄柏:4.5克
- 秦皮:9克
- 马齿苋:9克
- 银花炭:9克
- 扁豆花:9克
备注: 续与原方,追踪一剂。
三诊
症状:
- 二进温脾汤后,热毒外泄
- 痢次反剧,日十七八次之多
- 赤白黏冻,兼夹绿色
- 体温渐降至38.3℃
- 神识清醒,阳回肢温
- 吐恶亦止
- 脉象细数,舌红苔化
- 病势由重转轻,但郁滞未化
处方:
- 葛根:6克
- 炒黄芩:6克
- 黄连:2克
- 白头翁:4.5克
- 酒苦参:5克
- 酒赤芍:9克
- 马齿苋:9克
- 银花炭:9克
- 扁豆花:9克
备注: 继以泄热止痢主之。
四诊
症状:
- 热势渐降,体温37.7℃
- 神清肢温
- 痢次减少,日四五次
- 赤白黏冻亦减少
- 脉象细数,舌澹苔厚
处方:
- 葛根:6克
- 炒黄芩:6克
- 黄连:2克
- 白头翁:4.5克
- 酒苦参:5克
- 酒赤芍:9克
- 马齿苋:9克
- 银花炭:9克
- 扁豆花:9克
备注: 继以泄热止痢主之。
五诊
症状:
- 热度已平
- 痢下初和,胃纳转佳
- 但大便溏泄,面足略浮
- 形体软弱
- 舌澹苔厚
- 脉滑软数
处方:
- 党参:4.5克
- 焦白术:9克
- 炮姜:2.4克
- 肉桂:1.5克(后入)
- 广木香:2.4克
- 陈皮:3克
- 川朴:3克
- 槟榔炭:9克
- 煨葛根:6克
- 黄芩:4.5克
备注: 治拟温中消滞,以化余湿。
六诊
症状:
- 痢疾已除(大便培养多次阴性)
- 腹软纳佳
- 大便仍溏
- 两脉细弱
- 舌根苔尚腻
处方:
- 党参:4.5克
- 焦白术:9克
- 姜炭:3克
- 粳米:15克(包)
- 山药:9克
- 煨木香:3克
- 扁豆花:9克
- 石莲子:9克
- 石榴皮炭:9克
- 赤石脂:9克
备注: 治以温运固涩。
按语
- 患儿高热神昏,痢下赤白、里急后重,病势严重,虽似热深厥深,但其四肢厥冷,面色不华,脉伏微细,乃于冷实不消与湿热的错杂蕴郁,而成内闭外脱之象也。
- 故即用千金温脾汤寒温互施、补泻同用。方中以肉桂、附子、干姜、当归、炙甘草、白芍、党参温中回阳,调和气血;以元明粉、大黄荡涤积滞,清热开结。
- 一剂后神志半清,少能进食,下利绿黏,证情虽无改善,亦无恶化,药已对症也。
- 迨二进温脾汤后,即见阳回肢温,神志清醒,热势亦缓,虽痢次反多,舌苔转红,脉象细数,乃是阳气得回,而阴寒之邪挟湿滞下泄也。
- 故即以苦寒泄热之葛根芩连合白头翁汤为主,参入理气导滞之品。
- 至五诊时痢下已和,胃气亦动,但便泄不化,舌澹苔厚,此为痢后土虚,脾阳不振,余滞未尽耳。
- 故法以温中消积,以肉桂、理中温扶脾阳;陈皮、川朴、楂炭、木香等消滞。
- 药后胃和苔化,腹部柔软,而溏泄未止,此缘脾虚肠滑,下焦不固也。
- 故以理中温中以补阳气;粳米、怀山药、莲子、扁豆花健脾和胃;石榴皮炭、赤石脂以固涩。
- 终使诸恙得和,便调而安也。
- 综观本案,初起寒热错杂,病势危急,若投用一般套方,恐有暴脱,势必不救。
- 故二进温脾之后,阳回热降,虽痢次仍多,但已脱险境,在阳回阴消之下,则改用清热导滞以和其痢;至痢和而便泄腻者,乃中气受戕,余邪未清,而以消扶兼顾;嗣后腹软胃和便泄,为脾虚肠滑,摄纳无权,故以温中固涩而获痊。
- 以上之法,均按辨证而求因,审因而论治之也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